11月4日晚,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举办了“CKAD艺术与设计大讲堂”第22期讲座。嘉宾上海交通大学黄印武老师以“此处无形胜有形”为题,结合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项目案例,深入阐释在历史环境背景中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本次活动由环境设计专业主任武祥永老师主持,他向在场师生详细介绍了黄印武老师。
此次讲座,黄老师选取了榆林窟的设计项目进行讲解,其地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及历史底蕴,其相应的遗产环境和场地条件都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极高要求。黄印武老师所负责的榆林窟管理及辅助用房项目位于重点保护区内,在进行这一项目时,设计师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以什么态度来处理艺术对象。 黄老师指出,历史上,榆林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交通要塞,也是佛教传播的要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设计师必须选择正确的对话方式,对环境遗产价值做出真实的阐释。
针对这一挑战,团队提出了两种不同方案,两种方案背后都紧抓“三线”策略,即通过视线的控制、轴线的转换以及流线的使用,将管理及辅助用房与榆林窟自身环境相融合,使其隐匿于环境之中,浑然天成。黄老师表示,这些方案的每一处细微调整,都会带来巨大的体验改善,因为历史环境所限,需要通过许多技巧来充分表现自己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此外,项目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另一个挑战——施工难度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施工队经常要处理突发状况,解决技术性问题,并且设法按计划完成工程。
讲座末尾,黄老师再一次点出关键字眼:“无形胜有形”。这也是贯穿于榆林窟项目中的设计理念,目的在于弱化单一建筑的独立性,使其成为所在场地的一部分,达到“视而不见”的状态。他总结道,在建筑设计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建筑阐释环境,使观看者更深刻地感受到环境原始的美。
文 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赵雨虹 图 2022级环境设计专业 区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