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是重点,乡村如何发展壮大?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贯彻落实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第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的要求,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风奇于9月27日晚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为主题,在东海岸校区E105教室为2023级入党、入团申请人以及全体学生骨干讲授2023年秋季学期思政第一课。
为什么要探索乡村振兴战略?
课程开始,王老师以“三农”的提问开场,引发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他从自身讲起,列举了近年来乡村产业发展的相关事例以及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部署,使同学们更具体地了解当今我国农村发展现状。随后,他提纲挈领地指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五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所以解决“三农”问题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制。王老师深入浅出地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娓娓道来,切实提升了学生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了解,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所追求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充满期待以及倍感责任重大。
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核心难题?
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实施,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但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难题。针对乡村振兴战略中遇到的难题王老师指出,究其核心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农村现在的经济模式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业难以实现规模化的经营,农村缺乏掌握现代农业知识的人才,导致难以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难以革新。第二点,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工作,导致人才严重流失,缺乏年轻人力资源制约了农村的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第三点,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问题复杂,涉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的关系问题以及土地流转和土地保护等多个层面。王老师通过具体事例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收获了丰硕成果的同时还面临许多诸如“种子”等“卡脖子”的难题,只有充分认识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才能实现农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让中国的乡村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乡村振兴当代青年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王老师和同学们作了积极探讨。在场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将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把农业生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突破四大农作物种子“卡脖子”的现状,从杂交育种和太空育种等多途径入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王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目前理学院师生为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南澳金贝、汕大青蟹等等。借此,王老师勉励在场的同学们要立志高远,利用所学,向着深空、深蓝、深海发展,同时也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走入到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施展自己的才华,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身肩重任,才能大有作为!
学有所获
谢志沐:乡村振兴战略是时代的召唤,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要勇敢站出来“挑大梁”,学好海洋与生命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贡献新生代力量。未来,乡村振兴的路上我们理学院必将大有可为。
肖毅:对于乡村来说,只有更多的有志青年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发挥才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乡村振兴目标,作为青年,我们要立足于当下,以青春的热血和真诚投身乡村振兴,积极发挥自己的所学所思,定能有效推动乡村的振兴。
曾钰妮:这是一堂生动有趣、干活满满的思政第一课,听完这节课,我深刻感受到了肩上的时代使命,作为青年大学生我要积极响应国家需要,主动作为,把握服务社会的良好契机,充分结合自身实际,到乡村建功立业,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做出贡献。
本次思政课使同学们加强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认识,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是根本,在民族复兴的漫漫征途中,唯有奋斗。广大青年大学生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深入乡村的广阔天地施展才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文 刘南南 图 朱昭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