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志ASPIRATION
  • 有识KNOWLEDGE
  • 有恒PERSEVERANCE
  • 有为ACHIEVEMENT

郑慕强教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论如何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侨力

2025-10-03 19:18

9月2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6版:华侨华人刊发由郑慕强教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刊文撰写的理论文章《数智创未来,文化和而生——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侨力》。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数智创未来,文化和而生

——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侨力

郑慕强 林跃勤

近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办,众多侨商侨企侨团的活跃身影吸引诸多关注。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东盟的理念契合,共同指向一个和平、繁荣、包容的未来。东博会是中国—东盟合作的生动注脚,东盟各国华侨华人则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广大侨商侨企侨团以数智赋能为引擎,以文化共生为底色,为共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澎湃的侨力。此次东博会,侨企参与度更广更深,从传统的农业、轻工业产品贸易,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处处可见侨的身影。他们不再仅是中间商,而是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连接点,带来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中国与东盟合作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迈进。此外,侨团组织化程度更高,平台作用更加凸显。众多东盟国家的华侨商会、行业协会组团参展,并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投资推介会、项目对接会。侨从以往较为分散的个体参与,转向更为系统化、平台化的集群合作,其角色也从单纯的经贸参与者向着区域合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转变。

侨胞既熟悉中国市场,又了解住在国国情,能够融通资金、信息、技术与文化,是中国—东盟友好往来中不可替代的宝贵力量。特别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由此产生的涉外法律服务等需求也日益增长。许多侨团侨商已经成为大型产业项目对接的合伙人,从穿针引线的中间人升级为深度参与的合作者。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侨胞不仅积极推动中国绿色技术落地东盟,助力打造跨区域绿色产业链,同时也在数字丝路构建中,扮演着缩小数字鸿沟、促进产业升级和数字贸易的关键角色。比如,有的侨企依托语言优势和市场敏锐性,通过“边境仓+跨境直播”模式,将电商平台跨境小店与本地供应链整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当日运抵东南亚消费者手中。有的侨企在东盟设立海外仓和商贸联络点助力广西对东盟贸易。还有的侨胞推动建立相关机制帮助解决中国—东南亚跨境电商交易纠纷。

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侨胞的文化实践则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深厚的软助力。从在马来西亚传播戏剧艺术,到吸纳友族青年组建多元文化舞狮队;从保护菲律宾抗战遗址,到唤醒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侨胞以丰富实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青年一代通过数字技术连接传统与现代,激发中国—东盟文明对话新动能,推动 《山海情》《觉醒年代》等中国影视作品在东盟落地,并助力泰国、马来西亚电视剧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双向译制”模式打破语言文化壁垒,搭建起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桥梁。

此外,侨胞积极参与住在国的社会公共事务,以善行义举提供民心相通的助力和动力。比如,泰国百年慈善机构报德善堂在当地遇到灾害时,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赢得赞誉;有的侨领热情帮助有需要的人,事后只留下一句“我是中国人”……侨胞正以更加多元的身份和更加务实的行动,成为促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友好使者”。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一代侨胞、侨企和侨团比以往更加积极和活跃,从参与研修班到赴东盟国家调研再到参与非遗时装走秀,正为深化中国—东盟合作注入新动能。

展望未来,我们深信,在中国与东盟构建更为紧密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侨胞的作用将更加不可或缺、愈加凸显:他们是民心相通的使者,通过节庆与社群活动、慈善与服务、文化传承与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实现文化和身份认同;他们是资源共享的助力者,结合科技与制度创新,探索产业升级、跨境电商、企业出海以共享侨资、侨智与侨力;他们是安全共治的守护者,深度参与侨资侨益保障、监测跨国流动、评估投资风险,一起守护共同的家园;他们是技术共用的引领者,通过技术投资与产业协同、数字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文化遗产与科技融合、制度创新释放技术红利等方式引领技术、文化、资源和制度的深度融合。

来源: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



下一条:厚积薄发,跻身国家级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