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化语 | 苏田野:长路漫漫,上下求索

作者: 时间:2024-10-29 点击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苏田野

拨开学习“迷雾”,探索无限可能

一起跟随他的脚步

寻找学习“秘籍”

个人介绍


苏田野

2021级 化学化工学院 知行书院

共青团员

 

· 保研至厦门大学

· 获评校综合奖一等奖学金、美育素质单项奖、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化学化工学院“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等

· “微瑞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华南赛区竞赛一等奖

· “欧倍尔·儒康宏仪-岭南杯”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

· 分别以学生一作投稿教学论文一篇(已录用)、第二作者发表论文一篇


探索无限可能

在苏田野看来,大学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这里不仅是诞生学术前沿成果的孵化器,更是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性的舞台。他把握机遇,勇于尝试,努力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他不仅在学业上稳扎稳打,三学年总绩点第一,为未来的“研途”打下坚实基础;两次参与大创项目,在实验室中探索化学前沿,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踊跃参与学科竞赛,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包括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广东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等,在比赛中锤炼专业素养;积极报名校院各类活动,例如发挥自己的书法特长在学院书法作品征集活动中投稿,在校运会5000米的赛道上挥洒汗水等等;投身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20小时;担任互助学习中心(SLC)导生……在他看来,与以高考为中心的高中生活相比,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四年的生活状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虽然它也是忙碌的,但为自己向往之事而忙碌,又何其幸福!


拨开学习“迷雾”

“真正能成为我们上课理由的,只有我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望。”在学习之路上,苏田野的行动总是“自发”的。在与专业课的屡次“交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他认为,专业课的学习不应局限于获得更高的分数,更重要的是发现知识背后的逻辑。他深知自学是大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于是跟随课本上的思路,仔细斟酌每一个知识点,经过思考最终转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在教材的选择上,他并不局限于课程指定的教材,而是挑选一些优秀的、最适合自己的作为补充。例如,在学习结构化学时,他不仅阅读了《结构化学基础》,更通过《物质结构》一书补充量子力学基础、分子对称性等方面的知识,最终对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后,他也会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总结,以一个大纲的形式罗列于笔记本上,这无论在考前的复习还是未来查阅相关知识点时都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受到费曼学习法中“教学”环节的启发,他还与几位同学组建了一个物理化学学习小组,每周轮流准备讲义讲解物化知识,将所学内容讲出来。在备课中需要发掘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连贯性,通过这种方法,他发现并填补了一些在自学过程中遗漏的细节,对物理化学这一公认的困难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


 

1 部分物化讲义


对上述学习方法的应用使苏田野不仅在学业成绩上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积累了基础知识,培养了化学思维,也成为他成功保研厦门大学奠定了基础。

 

以学术为志业

在苏田野的大学生活中,那份对化学的纯粹的热爱贯穿始终,这也决定了他清晰的目标定位。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参与了大创,开始接触计算化学——它的研究并不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而更多的是通过计算程序、以代码的方式在计算机上完成。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苏田野与团队成员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提高计算结果的精度。他们从零开始,认真学习Gaussian等计算程序的操作方法,同时通过计算化学公社的贴文以及文献检索解决问题。这次大创经历,使他从底层逻辑认识到了计算化学的魅力,也不再对高深的量子化学公式敬而远之,甚至在今年完成了教学论文《打开计算机程序求解Hartree-Fock-Roothaan方程的黑箱——以H2O分子单点能计算为例》的撰写和投稿,从Gaussian计算流程的角度讨论HFR方程的求解过程。

 



2 课题组与北理工李前树教授的一次合影(右二)


大二下学期,苏田野作为队长与队友们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从校内选拔,到华南赛区竞赛,再到总决赛,他们摸着石头过河,根据可行性确定了选题,继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在经历了数月的作品打磨后终于一路过关斩将,成功斩获总决赛一等奖、华南赛区一等奖的好成绩,论文作品《“化”说国漆——普漆中化学,传漆艺非遗》也成功发表在《大学化学》上。当然,一路上的艰难险阻是不可避免的。他还记得,在最初确定选题时,选择的方案在设计实验时发现现象难以观察,难以用于科普,于是只能更换方案,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将漆艺非遗与化学知识结合,最终大获成功;他还记得,在华南赛区和总决赛答辩结束后等待最终获奖结果前的那种焦虑感,但当看到团队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他心中的石头落了地,取而代之的是不住的激动和喜悦。回顾这一段经历,他觉得团队的共同努力、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机遇的充分把握是他们成功的奥秘。

 



3 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总决赛合影(中间)‍‍‍‍‍‍‍‍‍‍‍‍‍‍‍‍‍‍‍‍‍


三年的科研与竞赛实践使苏田野逐渐体会到科研人的工作与生活。未来,他将继续以学术为志业,追逐梦想前行。


新征程,再启程

从一个大一“萌新”到大四“老鬼”,苏田野觉得自己的奋斗岁月中除了有自己的奔跑,还离不开许许多多的人的陪伴,对他寄予厚望、细心指导他的老师们,齐心协力完成竞赛以及论文的“战友”们,在他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朋友们,以及给予他宝贵机会的化学化工学院……都使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都是他倍感珍惜的宝贵财富和继续前行的动力。

“无限风光在险峰”,苏田野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对于他来说,保研只是人生道路的一处点缀,还有更多更加美好的东西等待他的发现。目前,他正在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自学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课程的同时,也在阅读经典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希望在研究生前的gap year中完成更多有趣的事。“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他认为当下应该做到的。

 

 


4 参加校运会5000米比赛


初审|田溢汕 复审|陈逸雯 终审|卢桌彬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