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NIR-II成像技术新进展
报 告 人:戴宏杰 教授(香港大学、哈佛大学)
报告地点: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 A栋6楼601会议室
报告时间:2025年6月30日(星期一)10:00
报告摘要:
本次报告将介绍戴宏杰教授课题组在1000-3000 nm NIR-II/SWIR窗口进行的体内荧光/发光生物成像研究。该技术利用长波长下光散射减弱和自发荧光降低的优势,性能优于现有ICG成像,在组织灌注成像、术中输尿管成像、淋巴结定位、免疫治疗分子成像及影像引导手术等方面具有临床转化潜力。重点展示NIR-II成像如何通过发射波长>1000 nm的纳米/分子探针,实现厘米级组织穿透深度、单细胞空间分辨率和实时动态成像。同时介绍NIR-II/SWIR光片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等新型工具在无创分子成像中的应用,包括1650 nm激发下>1700 nm NIR-IIc窗口的小鼠淋巴结成像——这是目前单光子成像的最长波长记录,媲美多光子成像效果。此外,将展示影像引导手术中肿瘤/正常组织信号比显著优于ICG的最新成果,并探讨NIR-II成像在手术导航、前哨淋巴结定位、泌尿系统成像及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前景。
报告人简介:
戴宏杰教授现任香港大学化学系、机械工程系及生物医学科学学院"睿智卓越教授",同时为斯坦福大学化学系Jackson-Wood荣休教授。1989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随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1991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博士毕业后进入莱斯大学追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ichard 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2024年加入香港大学化学系、机械工程系担任联聘首席教授。他在纳米科学与纳米医学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率先合成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纳米带,阐明这些准一维体系的基础物理特性,并开拓其在生物医学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新应用。
2009年,戴宏杰教授通过检测碳纳米管体内固有荧光,开创NIR-II/SWIR荧光成像技术,随后开发出包括硫系量子点、给体-受体-给体分子和下转换稀土纳米颗粒在内的系列NIR-II发光体,并推动NIR-II/SWIR光片显微镜与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发展。
戴宏杰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2022年引文桂冠奖、美国物理学会詹姆斯·麦克格罗迪新材料奖、美国化学会纯化学奖、材料研究学会中期职业研究者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锋奖及洪堡研究奖等荣誉。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5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