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年6月11日 上午8: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题目:有机共晶材料激发态的探测、调控及应用研究
报告人:陈文斌 博士(汕头大学)
摘要:有机共晶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新型光功能材料,具有制备简便、功能丰富且性能易调谐等优势,并表现出非线性光学、近红外吸收、光刺激响应等新颖性质。有机共晶的光响应特性与其激发态弛豫过程密切相关,因此,探测并解析其超快时间尺度下的激发态过程至关重要。报告人利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等超快光谱技术,结合理论计算对有机共晶材料的激发态,尤其是分子间电荷转移态的探测与调控开展研究,并依此设计了新型有机共晶光功能材料,其应用领域包括近红外激光点火、海水淡化、可见光动力治疗、太阳能驱动污染物降解、光热电转换器件等。这些研究深入阐释了有机共晶光响应特性的激发态机制,可为其结构设计及性能优化策略提供重要的实验与理论基础。
报告人简介:陈文斌博士,于汕头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随后在汕头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2024年间在香港大学化学系做交流博士后。主要致力于使用超快光谱技术结合激发态理论计算对固态有机光功能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过程进行探测与分析。目前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Adv. Mater.、Chem. Eng. J.、Chin. Chem. Lett.、J. Phys. Chem. Lett.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9篇,另合作发表SCI论文23篇;相关研究工作已申请7项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授权;获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博士后项目以及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资助。
报告题目:MOF限域微环境在多相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报告人:郑登月 博士(汕头大学)
摘要:合成新型多功能MOF催化剂并精准调控多相催化反应的产物选择性,是MOF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MOF凭借其大比表面积和规则有序的孔道结构等特性,成为一种多功能催化材料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利用MOF催化剂调控化学反应的产物选择性,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关键挑战与研究热点。
因此,本汇报聚焦于MOF限域微环境在多相催化中化学反应调控与催化剂创制方面的创新性应用。针对传统催化中反应路径不可控、高价值产物选择性低等瓶颈问题,提出利用MOF材料的有序孔道、可调结构,精准调控催化反应路径与催化剂合成过程。其研究通过构建"微反应器"环境,实现四大突破:①抑制副反应,提升药物中间体合成效率;②开发新型环保甲酰化试剂替代剧毒原料;③促进多级串联反应合成新型杂环化合物;④封装Bi纳米片用于高效光催化CO2还原。该方向通过"限域效应"这一独特策略,为高效、绿色催化提供了新方案。
报告人简介:郑登月博士,2019年硕士毕业于汕头大学;202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曾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担任科研助理,目前于汕头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功能MOF催化剂的合成以及其在多相催化产物选择性调控方面的研究。目前共计发表论文1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Green Chem. 、J. Mater. Chem. A、 ACS Sustainable Chem. Eng等期刊发表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2023年获得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C档资助。
报告题目:从不对称合成方法学到手性发光材料
报告人:曾蕾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摘要:不对称合成是有机化学中一个非常重要和活跃的领域,它涉及到在分子中引入或产生手性中心,从而得到具有光学活性的立体异构体。这些立体异构体在药物、农药、香料和多种天然产物中都有应用。不对称合成的研究不仅对化学科学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手性药物和手性材料,尤其是光电材料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报告将介绍手性噁唑硼烷正离子催化体系的创新以及利用该催化体系成功地实现了丙烯醛类化合物与普通烯烃的不对称[2+2]环加成反应以及逆电子的氧杂 Diels-Alder 反应,构建了一系列手性环丁烷以及手性含氧六元环类化合物。并且将不对称合成中的手性构建理论与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相结合,在有机光电材料的分子设计中首次引入碳氮轴手性,构建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并成功应用于圆偏振发光器件。
报告人简介:曾蕾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华侨大学,博士期间主要从事不对称合成方法学的研究,现致力于将不对称合成研究背景与手性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相结合,运用不对称合成的理论基础构建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质的光电材料。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特别资助项目,参与2024年度基础研究专项(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重点项目。以第一作者在 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 Aggregate, Chem. Catalysis, Org. Lett.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授权专利一项。
报告题目:分子器件材料与界面的电荷传输探索
报告人:段平 博士(南开大学)
摘要:本报告围绕分子电子学核心科学问题,通过单分子电导表征技术(机械可控裂结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裂结技术),系统探索了分子器件中结构调控效应、电极-分子界面效应及分子机器动力学对电荷传输的影响机制,并为分子器件微型化、高性能化及存算一体架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报告人简介:段平,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有机化学博士(2019);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博士后经历(2019-2025);主要从事有机金属/非金属分子器件的电荷传输规律和界面调控研究。聚焦器件中电荷传输、热电、自旋等领域的独特规律,以及相应光电性能的理论模拟。以一作/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Nano Lett. 、Small.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2篇。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5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