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系列学术报告会(张袁斌 教授、雷金平 副教授)

作者: 时间:2025-06-09 点击数:

报告主题:离子化多孔框架材料与低碳分离

报  告  人:张袁斌 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报告时间:2025年6月10日上午10:0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摘要:设计合成具有高效轻烃分离性能的多孔材料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工业意义。然而,多孔材料的吸附容量、选择性、扩散速率之间通常存在博弈效应,导致分离性能不理想。主要瓶颈在于多孔材料的分子辨识能力不足。课题组以离子化框架材料为主线,利用其静电场强的优势,精准调控其孔道结构和表面化学,在“相互作用机制-构效关系”层面开展了系统研究,提高了轻烃分离性能。本报告汇报课题组发展的三类离子化框架材料(硼簇阴离子杂化超分子框架[1]、多氟阴离子杂化金属有机框架[2-4]、离子化氢键有机框架[5])及其在乙炔/二氧化碳、乙炔/二氧化碳/乙烯、丙炔/丙烯、丙炔/丙二烯、丙烷/乙烷/甲烷等轻烃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报告主题:基于强化学习和扩散模型的知识约束型AI分子生成模型研究

报  告  人:雷金平 副教授(中山大学药学院)

报告时间:2025年6月10日下午14: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106


报告摘要:分子生成是新药研发的首要环节,AI分子生成方法的发展使得化学家能够探索更大的化学空间,然而目前AI生成模型产生的分子往往生物活性与成药性不足。首先在transformer架构的语言模型基础上通过结合强化学习技术,开发了类药性质约束的片段连接模型DRlinker;随后,将DRlinker中的transformer语言模型架构替换成门控图神经网络GGNN,进一步开发了模型GRELinker,并成功应用于抗肿瘤腺苷A2A受体拮抗剂的优化,获得了活性比临床药物更强的候选药物分子。近期,基于去噪扩散概率模型开发了靶标口袋三维结构感知的分子骨架修饰算法DiffDec;随后,在DiffDec基础上加入亲和力引导开发了Diffleop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进行谷氨酰环化酶sQC抑制剂的优化,获得了体外活性比临床药物更强的先导药物分子。这些模型通过在分子生成过程中加入专业知识约束,有助于实现药物分子的高效设计与快速生成。

报告人简介:

  张袁斌,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青年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晶态多孔材料设计及其气体吸附分离应用研究。201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工学与文学双学士学位。201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培半年。2018年至2020年在浙江大学化工学院邢华斌教授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2020年9月加入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开展独立工作。至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8)、J. Am. Chem. Soc.、Nat. Commun.、Adv. Mater.、Adv. Funct. Mater.、Chem. Sci.(2)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入选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金华市青年拔尖人才、国际先进材料学会会士、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担任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Chemical Synthesis等期刊青年编委和三十余种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雷金平,中山大学药学院“百人计划”副教授。2014年南京大学博士毕业,2015-2019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副研究员,2019年入职中山大学药学院担任副教授。在药物设计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含共同第一)或通讯(含共同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J. Med. Chem.、Eur. J. Med. Chem.、J. Chem. Inf. Model、Sci. China 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上发表SCI论文多篇;授权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专题项目、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同时,担任了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理事、广东省药理学会药物筛选与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5年6月9日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