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汕头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学生走进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参与“化说科技,筑梦未来”系列科普实验活动。通过了解课程内容、探访科研场景以及亲手操作实验,学生们沉浸式体验,直观感受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讲堂六开篇:明课程定位,讲科普特色
活动首站设在汕大桑浦山校区讲堂六,重点解读科普的意义、学科的特点以及“化说科技,筑梦未来”课程的双向赋能设计逻辑。该课程依托化学化工学院专业优势,一方面为大学生设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块,另一方面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普活动服务中小学生,实现大学生自我提升与中小学生科学启蒙的双重目标。

B座高水平实验楼探秘:学安全规范,识科研场景
在志愿者带领下,学生们离开讲堂六,前往B座高水平实验楼参观。进入实验楼后,志愿者着重讲解实验室安全规范,强调“不摸、不尝、不直接闻”的安全原则,随后简要介绍实验楼的功能布局与科研方向。学生们通过浏览走廊上的科研成果海报、观察实验室基础环境,对大学化学的科研场景有了初步认知。

多科楼112实操:做滴定实验,练科学思维
当天活动的核心环节是在化学化工学院大楼112实验室开展的酸碱中和滴定实验,全程围绕实验原理讲解、操作示范与实操、计算展开。



实验台前,滴定管、锥形瓶、烧杯及试剂瓶等均按规范摆放。志愿者借助PPT清晰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原理、实验注意事项以及计算酸碱浓度的方法,还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随后,志愿者播放实验教程视频,重点演示滴定管排气泡、精准量取试剂以及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滴定终点等关键操作步骤。


视频结束后,初中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操,志愿者全程在旁协助指导,如帮助学生调整滴定管活塞角度以控制滴速,提醒试剂添加的规范用量,在溶液接近滴定终点时,提示大家专注观察颜色变化。

实操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记录关键数据;实验结束后,依据已知试剂浓度与记录数据,遵循化学计算公式自主算出未知酸碱的浓度。活动尾声,学生们带着完整的实验数据记录单与计算结果交流收获,积极回应志愿者的提问,不仅收获了小礼品,更扎实掌握了酸碱中和滴定相关的化学知识。
课程赋能:强科学启蒙 续科普力量
此次活动是“化说科技,筑梦未来”服务性劳动课程“引进来”的重要实践。通过让初中生走进专业实验室、参与标准化实验,帮助他们提前感受化学的魅力,直观体验化学实验的操作规范与科学逻辑,进一步夯实科学思维基础。

化学化工学院“化说科技,筑梦未来”服务性劳动课程负责人高金苹老师表示,课程团队后续将继续依托该课程,开发更多符合初中生认知水平的专业实验体验项目,持续以“引进来”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近距离接触科研的机会,助力提升科学素养。
2023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崇高分享,这次实践让自己的科普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很荣幸能在中小学生心中种下化学的种子,并明确表示未来会继续坚持科普工作,给更多中小学生带去化学启蒙。
初审|刘晓玮 复审|林峰 高金苹 终审|方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