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化院“化学趣玩课”开进附小,学生沉浸式解锁科学魔力

作者: 时间:2025-09-21 点击数:

911日,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说科技,筑梦未来”服务性劳动课程团队开展“走出去”科普系列活动,将趣味化学实验带入小学课堂,让附小五年级学生沉浸式体验化学的魅力。


神奇实验:让抽象化学变看得见


“怎么水下也能长出五颜六色的枝芽?”这边厢,孩子们围着“水中花园”实验,好奇地向志愿者提问。课程团队志愿者一边将不同金属盐晶体放入硅酸钠溶液中,像种花一样种下能长出不同颜色枝芽的“种子”,一边仔细地向小学生们解释其中的道理。那边厢,孩子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将紫甘蓝汁液分别滴入不同溶液中并观察现象。志愿者介绍道,紫甘蓝是一种酸碱指示剂,由于溶液酸碱度不同,滴入后显示的颜色也不一样。酸碱指示剂在生活中可用于检查土壤酸碱度,判断是否适合种花。


图片


图片


不仅桌上有实验,地上还有小车在疾驰。志愿者指导孩子们把小车上的锌片和铜片两个电极泡在电解质溶液里,小车就跑了起来。志愿者解释说:“锌片插入电解质溶液后,会失去一些电子,电子通过导线跑到铜片那边,便产生了电流,让小车的电机转起来,这就是原电池小车。”尽管孩子们听后仍一脸不解,但其探索精神已被激发,他们选用不同电极、不同电解质溶液进行试验,并饶有兴趣地与志愿者讨论如何进一步改进小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外,“牛奶烟花”“熔岩灯”“可乐喷泉”等实验也吸引了众多学生,他们在各个实验小组摊位前流连忘返,快乐地探究着化学中的奥秘。


跨界融合:化学知识玩出新花样


除了科普化学实验,课程团队还将化学与生活、文化巧妙结合。在漆扇制作环节,志愿者准备好稀释后的天然漆料和素面木扇,手把手教学生们“水中上漆”。志愿者讲解道,漆料能牢牢粘在扇面上,是因为水和漆料之间有吸引力。孩子们边听志愿者的介绍边制作漆扇,完成后兴奋地展示自己的作品,扇面上独一无二的花纹让他们成就感满满。



垃圾分类环节则变成了趣味闯关游戏,志愿者分发印着不同垃圾类别的乒乓球,让孩子们将“垃圾”准确分类投入垃圾桶中。在志愿者的科普下,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欢乐的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收获了化学知识和专属的非遗作品,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增强了文化自信。


播撒种子:让科学兴趣生根发芽


作为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说科技,筑梦未来”服务性劳动课程品牌项目的“走出去”环节,团队成员在活动前经过严格培训,反复测试实验安全性,还专门学习儿童沟通技巧,确保科普内容既专业又易懂。团队成员李同学表示:“看到孩子们围着实验桌追问为什么,就知道科学的种子已经在他们心中悄悄发芽了。”



这场充满趣味的化学魔法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了科学的魅力,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未知的种子。据悉,后续团队还将开发更多“化学+”跨学科课程,持续把生动的科学课堂搬进更多小学。


图片


图片


初审|刘晓玮 林峰 复审|高金苹 终审|方奕文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