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庆贺 教授)
武庆贺教授课题组聚焦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伏器件性能研究,致力于发展新的合成方法,构筑新型聚合单体,创新新材料的发展思路,探究影响光伏器件性能的因素和机制。
2021年3月,武庆贺教授课题组在“有机太阳能电池给体材料”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相关成果发表在 《Joule》(2021,5,931 Cell姊妹刊)和《Chemistry of Materials》(2021,33,1976)上。
2021年8月,该课题组通过调控聚合物的溶解度,在高性能逐层沉积有机太阳能电池上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s》上。
工作中的三个坚持
2017年4月,在完成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武庆贺教授加入到理学院化学系,成为了一名高校教师。教师这个职业让他心怀敬畏与忐忑,也曾经迷茫和怀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如何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并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在他的脑海,他也一直围绕这些问题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科研教学之路。武教授说“回顾这四年,是一个挣扎求生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迷茫中不断摸索前进的过程,尽管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是工作中的“三个坚持”对自己的发展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坚持科研上的创新和特色
在课题选择上,武教授始终要求自己不做“跟风式”研究。坚持源头创新,以推动本领域的发展。
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后,武庆贺教授面临着科研方向选择、团队组建等问题。他既没有简单延续博士后期间的研究方向,也没有“跟风式”地开展热门赛道上的研究课题。而是坚持创新,发展了新的合成方法,创建了新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体系,促进了本领域的发展。相继在国际顶级期刊Joule、EES和Chem.Mater.等上发表研究论文,并有多篇高水平论文的数据在整理和计划投稿中。
(武庆贺教授在珠海中国化学会分会报告现场)
坚持引导式教学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不仅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时刻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德育人。武庆贺教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前负责了一项校级课程思政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学科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以科技发展和知识价值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做到“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观引领。同时,武教授摒弃简单的“填鸭式”教学,重视知识的内在逻辑,把知识讲授和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
坚持以身作则
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希望能够培养学生具备勤奋、严谨、专注的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言传身教。回国后,他一直坚持亲自为学生示范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学生讨论研究进展,及时沟通解决问题。这不仅促使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为研究课题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目前,武庆贺教授培养了两届研究生毕业生。
(武庆贺教授团队合影)
武庆贺教授表示,作为一名青年高校教师,他将用黄大年同志的高尚精神鞭策自己,潜心钻研,创新研究,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终审:方奕文 复审:詹顺泽 初审:陈逸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