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化语 | 杜凯琦:坚持不懈,与梦想并肩

作者: 时间:2023-03-18 点击数: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就很可能实现目标。”在她的故事里,你会发现她是这句话的忠实践行者。

她是无数普通大学生中的一名,迷茫、恐惧、焦虑从未绕过她而行,但她从不逃避,不断地在心里质问自己:“你是谁”、“你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终于,在自我质问和与身边人的接触中,她冲破了迷雾,找到了答案。

她是杜凯琦,一个敢于追梦、勇于探索、与梦想并肩的女孩。


杜凯琦

中共党员

2019级应用化学专业学生

保研至厦门大学

思源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学生互助中心导生

在校期间获奖情况

国家奖学金

“天正设计杯”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南赛区三等奖

一等学业优秀奖学金

社会服务积极分子奖

书院学生工作积极分子

严庆森先生、夫人奖学金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2019年9月入学起,杜凯琦跟许多大一新生一样,对各种大学社团、组织充满了好奇,出自对思源书院的偏爱,她选择了申请加入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为一名秘书部干事。在秘书部干事任职期间,从一开始的拘谨局促到后来的放肆玩笑,她渐渐熟悉了这几位来自不同专业、志同道合的同学。每逢过节,青协各部的部长都会准备各式各样应节礼物,大家约好时间一起过节,这让离家不久的她在青协这个组织中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油然而生的归属感和信任感让她时刻干劲满满。


任职期间,她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认真筹办各项活动,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任职期满之时,虽然很不舍,但我知道协会需要更多年轻向上的力量,需要一届又一届的会长、部长、干事们给协会‘供能’,逐渐扩大发展。”她说。


在2021年6月,她虽卸下青协会长一职,但她的脚步永不停歇,同年11月,她积极响应学校的“双院协同”方案,加入到新成立的学院青协这个大家庭中,任副会长一职,积极筹办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化学是热爱 是坚持 是未来


杜凯琦喜欢化学,喜欢探索物质的结构、性能和其它未知的东西。

“我从小就像极了‘十万个为什么’,天天想家里的桌子是什么做的?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桌子?为什么天会下雨?下的雨为什么不能接来用?”……

但她一直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了化学,她才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才知道原来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元素,元素与元素之间能组成不同的物质。

当年,当杜凯琦得知她被汕头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录取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这说明我大学四年都可以读化学,如果我想,我还可以继续深造,并将其作为毕生的工作。”所以在大学刚入学时,她就有毕业后继续读研深造的想法,当时最先接触的是开学的新生见面会上作为老生代表发言的一位直系师姐,她分享了自己的大学经历和规划,给了当时还是新生的杜凯琦非常大的触动,她找到了目标:“我要努力学习,想去更远更高的地方深造。”


从2019年开始,每年的保研分享会她都会参加,都会认认真真做笔记。“不是说用忙碌填满生活,这样就不会胡思乱想了吗?但在充满了专业学习、活动筹备、科研实验等的日子里,我总会对未来有担忧。”

带着这种焦虑,杜凯琦去找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聊天,去跟他们说自己的现状、想法和担忧,在他们的鼓励和宽慰下,她慢慢地学会克服这种突如其来的焦虑感,也逐渐自信起来,相信“其实我很好,我也不差,继续加油努力,未来会更好”。


向下一站进发


2022年7月8日,杜凯琦乘高铁抵达厦门,于她而言,这是三年保研奋斗战中最重要的一战。

初见厦门,满目惊艳。这座文明美丽的城市让杜凯琦更加坚定了想要拿到厦大录取通知书的决心。

虽然来到厦大心情很美妙,但过程却并不是那么轻松,在抵达当晚,杜凯琦接受了两位老师的面试,老师针对她的自我介绍中的课题研究提出质疑,更是问出了她在实验过程中一直都疑惑但又没有探究出答案的问题。

“在这次的面试中老师的提问让我意识到在科研上我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逻辑思维能力、灵活转变能力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杜凯琦说。

面试虽然非常紧张,但还算顺利。就这样,杜凯琦通过了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的面试。

“我非常感恩能够进入到厦大化学化工学院的夏令营面试历练,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学子,我深刻地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切不能骄傲自满,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还有更大的挑战等着我!”

目前,杜凯琦已保研至厦门大学。坚持不懈的她,最终与梦想肩并肩,往后,她将带着这份热爱在化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初审:陈璋琪

复审:陈逸雯

终审:卢桌彬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