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度过紧张刺激的期末考试周,德馨书院2018年度"馨模式"社区微改造项目公益课就正式拉开帷幕啦。本次课程的主旨是让在汕大学生参与到城乡社区改造等基层治理工作中,根据服务社区的特点,通过社区调研、墙绘、景观设计等不同方式参与其中。
初次见面,张丽婷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服务—学习"模式的特点以及本次公益课的基本情况。通过传阅凤园项目设计示意图,同学们得以对本次社区改造有了直观的了解,同时也对设计何种墙绘图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丽婷老师讲解中
下午,通过自荐以及抽签的形式,全体同学被分为调研、宣传以及绘画三个大组,其中绘画大组又分为四个小组。对于新组建的团队来说,彼此熟悉是第一要义。因此,我们以辅助小游戏的形式开展了第一轮的培训。游戏过后,大家理解了素质拓展不仅仅只是表面的游戏,重要的是传递服务学习理念、沟通合作、团队合作等等。
破冰游戏
第二天,张丽婷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小区景观设计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同时,老师强调,我们在公益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当地小区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参与本次活动,老师邀请了艺术学院13级师兄余学谦对本次活动进行全程指导和跟进。余师兄还向我们传授了一些墙绘经验和技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在听了一系列课程指导后,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开展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各自的方案。老师对同学们的方案积极反馈,及时地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和评价。
同学们讲解方案中
经过两天的理论课程培训和小组分工合作讨论,同学对“馨模式”城乡社区微改造计划有了初步的认识和规划。
9日,绘画组的同学们便来到了社区里进行方案所需数据的收集,包括花坛、彩绘所在墙面等,以便接下来方案的具体制作。10日上午,在其他组同学们还在学校进行小组讨论时,辛劳的调研组同学们又来到社区要开始工作啦!
测量数据
居民走访
在这过程当中,张丽婷老师和李欢哥老师对各组的想法以及几日所得进行了初步的听取并给予了建议。同学们从而可以在方案汇报之前进行完善优化,以奉上一份更完美的汇报。
12日,终于迎来了方案汇报。
调研组通过对性别、年龄、居住时常、对文明驿站的了解程度、违章建筑及排水排污系统的状况、未来期待改善或解决的问题、对墙绘的看法等等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几日的走访调查,调研组的调查结果不仅为社区改造直接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组制作方案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参考。
绘画一组的方案聚焦于中心花圃的造型和功能改造。改造后的花圃可以承担社区绿化、居民休憩、信息传递、道路指引的功能。设计风格采用的是古朴风,体现出了凤园的历史韵味。除了中心花圃的改造之外,一组还给出了部分墙绘的设计思路,主要是希望能为社区儿童提供乐趣,但实际可行性仍有待考量。
绘画一组成果展示
绘画二组的方案覆盖了小区绿化、墙绘、垃圾处理三个方面。其设计理念是利用小亭子上的爬藤和更高的灌木增加绿化高度,同时起遮阳作用。希望将三角区变为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心之一,并同时成为凤园的主要绿化。至于墙绘,以“金生水”和“清新”为主题,营造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关于垃圾问题,二组计划利于分类回收、分时段回收的方法来解决。
绘画二组成果展示
三组从可行性出发,方案中的每一部分都有准确的数据辅证。主要分为两部分,墙绘以及停车方案设计。墙绘主要由花、草、枝、叶构成,很大程度地利用了墙面上并不完整划一的空白部分,枝叶相连,花草同生,将生态文明与美学相结合,交出了一份相当完整的方案。另外,三组对停车杂乱无章问题的治理,也同样是采用了通过数据与图形结构的分析,最大程度化的预留出停车的位置。
绘画三组成果展示
四组的方案集中解决小区的基础设施问题。通过小组成员的实地勘察,提出了垃圾桶、智能快递柜、变压电箱、路灯、电线、宣传栏等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的观点。如此,不仅在工作时间仔细勘察了街区内的大大小小的地理位置,并在入夜后,自行来社区查看白天无法获知的照明等情况,汇报方案详细完整。
绘画四组成果展示
在所有小组成果汇报结束后,指导老师们慧眼如炬,在对大家成果的肯定之余,针对方案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学们参与“馨模式”社区微改造计划有了深入基层的机会,了解了社会和民生,锻炼了沟通交流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理解了在服务中学习的“服务——学习”理念。
经过老师和同学们六日的辛勤劳动与无私奉献,2018年公益课程——“馨模式”社区微改造计划圆满结束。
图文/谢依涵、唐子雯、刘千卉、陈俊浩、李逸瑶、蔡伊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