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茶会 | 耿军:我们应该读怎样的书?

发布时间:2016-11-30

"对于他这样的老人家来说,背那么重的东西很费力,他的包我拎着都很吃力。知行书院辅导员许光曼感叹道。为了一次小型的导师茶会,耿军用双肩包背来了十五本书。

茶会即将开始,除了茶点,桌上还放着两大摞夹着书签纸的书,这些书就是由耿军特意背过来的。虽因预约人数超出预期,茶会地点改为更加宽敞的书院会议室,到场的同学还是坐满了房间。

不敢说我书读得好,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我是爱读书的。”1130日下午,耿军受邀分享读书心得。大屏幕上放映着耿军家里书柜的照片,拍到的五面书架都被书塞满。而这只是家里三分之一的书,最近他因为搬家还处理了六麻袋的书。

耿军是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他在中国新闻社从业三十年,曾任专稿部政文组副组长、新闻部副主任、经济部副主任、日文版《中国经济周刊》主编……2016年,他受邀成为知行书院专业导师。

通过播放名为《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单腿眼镜》纪录片,耿军首先和同学们分享了将读书视为一生最大爱好的毛泽东的读书故事。到了晚年,即使严重视力下降、身体欠佳,毛泽东也坚持读书。为此,毛泽东的工作人员为他准备了两副眼镜,一副没有左眼镜腿,一副没有右眼镜腿,以方便不能一日不读书的毛泽东卧床读书。即便在毛泽东辞世的前一天,他也在一天内看了文件和书11次,加起来有2小时50分钟。而毛泽东的一生,共计有藏书十万册,其中仅《资治通鉴》就读了十七遍。大家注意,这本书读了十七遍!耿老师在一旁高声补充。

 

不同时代读不同的书

尤其是我们(汕头大学的学生)在山脚下,千万不要让桑浦山挡住了视角。谈到该读什么样的书,耿军首先指出应该读时代内重要的书。谈及此,耿军鼓励大家读张维为的思考中国三部曲(《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中国超越》)、金一南的《苦难辉煌》,以及胡鞍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书,以触摸时代的脉搏。

在耿军上大学时的八十年代,国内新启蒙运动兴起。《走向未来》丛书、一系列汉译外国名著,以及一些探讨封建社会延续性、未来社会如何发展的书令他如饥似渴。在耿军看来,如果不读书,你就脱离了时代。

 

理论的书硬着头皮也要读下去

有些写理论的书过于艰涩,很难读下去怎么办?一位男同学在现场提出疑问。

耿军对此给出了解答:理论很重要,硬着头皮也应该读下去,或者也可以看一些经典解读。理论知识很重要,它贯穿于你的新闻采写。作为新闻学院教授,耿军特别强调传播学理论虽读来辛苦但一定要细细地读,比如传播学里讲,符号是信息的载体”“符号是达到和传达知识的途径,没有这些理论基础,人们会很难关注符号背后,更难以解读符号的隐藏信息。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时,在耿军的点拨下,有报道解读了阅兵总指挥座驾不超标准配车所释放的从严治党信号。

别人没看到的你看见了,你才能当好记者。耿军说,要比别人看到更多,就更需要重视理论书籍,扎实学习理论课程。


(耿军与学生分享读书心得)

 

读短板的书

汕头大学的短板是什么?

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短板是什么?

谈到多读自己不擅长领域的书,深有体会的耿军仍不忘拿新闻学院的短板举例。顶尖的新闻学院会开设有关国际关系和国情研究的院系,并以此支撑新闻学院。在耿军看来,不了解国际格局、国际关系,无以了解中国。与此同时,不了解中国国情,也很难做好中国新闻。清华大学就专门开设有解读中国国情的课程。

耿军直言,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国情的较少涉及就是汕头大学新闻学院的短板。学生在媒体选题会上插不上话,即便提了选题也被毙掉,正是因为这一短板。

 

读有分量的书

耿军也有两副眼镜,一副用于看近物,一副用来看远物。分享会过半,他换上看书用的近视镜,从自己用双肩包背过来的十五本书中挑了一本《超级中国》,向大家介绍它并念起了书中的片段。

他不拿书的那只手禁不住张开手指在空中挥动。胡鞍钢的每一本书我都会读,他说,读有分量的书才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除此之外,还应读大格局的书、源头的书。


(在分享的同时,耿军投入地挥动着手指)

 

读书不仅要读知识,还要读方法。分享会的最后,耿军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他读书讲究既要博览又要精读:一方面,阅读量十分重要,只有收集够散落在各处的信息,才能将知识串联起来;另一方面,对于质量不高的书,可以选择粗度浏览,甚至只看目录。

此外,耿军还建议,要了解图书分类法以掌握找书的知识,要关注高品质的研究机构和出版社及其出书的侧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书品质较高。分享会的最后时间里,也是干货满满。


(大合照)

 

文字:李薇

图片:方艺滢

排版:陈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