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单

第二期

当前位置: 首页 -> 女性与公益 -> 项目内容 -> 第二期 -> 正文

西行凉山,传递女性力量|暑期公益服务实践圆满收官!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3-07-20 阅读次数:



undefined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公益服务意识,实践服务技能,7月9日至18日,汕头大学淑德书院师生一行15人怀着对志愿服务的热忱,前往四川大凉山开展暑期公益服务实践活动,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青春之歌,并取得丰硕的成果。


 +


+

服务践初心,微光聚希望



(队员在城北感恩社区开展支教活动)


本次服务地点分别为大凉山越西县及冕宁,成员分为多支队伍深入基层,围绕关爱妇女儿童助力乡村振兴青年服务国家等主题开展为期十天的志愿服务活动。



01


怀着信念出发



7月10日,汕大师生团队顺利抵达西昌,并前往凉山州脱贫攻坚展览进行参观学习。


(全队合照)

“全国脱贫看四川,四川脱贫看凉山”,在展区中,讲解员向队员们讲述了千里凉山如何从深度贫困走出。


馆内实景实物展示了凉山摆脱贫困的沧桑巨变,还原了“凉山脱贫有多难,凉山有多拼”的生动场景。


(凉山州帮扶干部名字)


一条星空银河屏幕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21级汉语言专业的温嘉颖同学表示,“每一位曾在凉山州参与过扶贫工作的基层干部的名字像一颗颗星星闪烁着,照亮了凉山州的扶贫之路”。


7月11日,随着两地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的召开,各志愿小分队开始落实志愿行动,公益服务之花在大凉山的7月盛开。


(冕宁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越西暑期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启动仪式)





02


听见大山女性的声音



通过实地调研、入户走访、主题访谈等多种形式,项目成员们深入了解当地杰出女性发展现状,访谈对象包括基层女干部、各行业优秀女性等。


(7.13采访冕宁县小丁企业创始人丁翠华

从左到右:丁翠华 贾惠 叶佳彤  任秋如摄)


在“与冕宁杰出女性对话:回望、传承和发扬”的主题访谈中,21级会计专业的叶佳彤同学被一位位基层女干部的事迹所感动。


“人非草木,累时烦时,她们也会流泪,也会抱怨。但哭过后,永远是‘管他的,该做还是要做’的爽朗与乐观。感谢无数个奋战在脱贫第一战线的基层干部身影,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她们的认真负责、无私奉献!”叶同学如是说。





03


浇灌蓬勃生长的苗



关爱儿童,守护成长。项目成员们分别在越西县北城小学、城北感恩社区及冕宁第二中学开展支教活动



索玛花开服务队在北城小学围绕爱国、安全、素质教育以及《习近平走进百姓家》展开课堂和服务。



筑梦凉山安全伴团队在城北感恩社区为儿童举办儿童安全教育课程,关爱儿童的校园、社交、网络等方面的安全。



“星星点亮,科技启航”支教团队为冕宁二中学生带来现代信息技术的主题课堂,拓宽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



在这一段时间里,21级金融学专业的陈露露同学感慨颇深。她说,“我深深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这让我心生敬佩和感动。这些孩子们虽然生活在乡村,环境简单,资源匮乏,但他们的眼睛里始终透露出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望。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向我提问,举手回答问题。”


“他们无惧困难,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敢于向未知挑战。这种求知的精神是我所缺失的。班级里每个孩子都像是我的老师,不断地带给我新的视角和启发,让我明白教育是一种无边界的事业,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够让我们一同成长和进步。”





04


实地调研见新颜



7月15至17日,队员们前往贡莫镇、越西水观音、越西苹果产业园走访调研,深刻感受到近几年乡村的变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越西苹果产业园)


在贡莫镇上,队员们看到了不同经济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情况,其中,以花椒和烟草为代表的经济作物已成为当地的重要产业,并有效地带动当地增收


队员们也看到新建的卫生院和增设的中医门诊,村民能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同时,镇上落实“一村一幼”政策,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越西县贡莫镇中心卫生院)


在越西水观音景区,队员们见证了越西乡村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优势,通过精心规划、打造,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越西苹果产业园苹果树)


越西苹果产业园区则以其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园区运用智能技术和观光农业理念,积极与港澳台地区开展合作,提供产地直供,为越西苹果的销售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这种产业模式不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也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增长。


(越西苹果产业园种植的果实)


通过参观越西苹果产业园区,22级英语专业的张馨尹同学认识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国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的巨大潜力。


她表示,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现代农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获利机会,也为乡村提供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造品牌形象,才能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05


寻非遗传承之迹



(呷古村——凉山彝绣第一村)


7月15日,队员们前往呷古村进行彝族刺绣与银饰调研


(彝族刺绣)


彝族刺绣是彝族非遗指尖上的瑰宝,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作为一种标识性装饰纹样艺术,以图案的形式体现在纷繁绚丽的服饰体系中,图案取材自日月星辰、云霞雷火、山水花木……千姿百态、包罗万象。


除古老、质朴的特征外,彝族刺绣既有民族特征,也兼收并蓄了现代刺绣的精华,具有突出的包容

(彝族银饰)


银饰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盛开在彝乡的“银之花”。彝族也是最早冶炼、铸造银饰的民族之一。美观漂亮的缀泡头饰、镂花领饰,耳环耳坠等与艳如山花的民族服饰交相辉映。

这些彝绣、银饰像是可以穿戴的古老传说,是彝族人民对于民族美学的传承、表达与创新。绣娘、工匠传承古老技艺,篆刻他们民族基因的集体记忆。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彝绣和银饰走出去是对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呷古村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


在“传”与“承”、“旧”与“新”的碰撞间,随着时代发展和当下审美需求变化,古老非遗技艺在当代的更好发展亟需传承,更呼唤创新


当地人民正在研发文创周边、设计日常实用化、电商直播销售……这正是对非遗进行新演绎,使其焕发新活力,让彝绣与银饰走向更广阔的平台


(彝族村民邀请队员跳民族传统舞蹈)


在调研结束之际,广场上身着盛装的彝族朋友拉起队员们的双手围成大圈在古老的彝族音乐中跳起达体舞来。


彝族音乐和舞蹈的独特魅力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增进人与人之间亲近感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认同感,令人心潮澎湃。





06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队员开会讨论)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也面对着种种困难和挑战,时常挑灯夜战,只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他们以繁星为灯,心向远方,用真挚的心和热情的行动赢得了当地孩子的喜爱和尊重,与当地人民建立了厚的情感和友谊


她们在用脚步丈量凉山大地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成长,在与凉山人民的对话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用青春的力量与担当点亮孩子们眼中的璀璨





07


凉山之行,见证女性力量



大手牵小手,相伴她成长。此番凉山之行,让同学们提升公益服务的意识与能力,牢记回馈社会的使命,并将温柔而坚定的女性力量传递到大山里。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志之所趋,无远弗届,行程千里,不忘初心。


每一个你都能用真情感应时代脉搏,积极勇敢的走好每一步,用行动和爱心为乡村振兴、关爱妇女儿童的事业,贡献无愧于时代的力量

(越西小分队合照)

(冕宁小分队合照)



END




淑德书院 Esther Hall
电话/Tel:0754-86502610   电子邮箱:she@stu.edu.cn
Copyright © she.stu.edu.cn.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