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动态
敬一书院举办“汕头大学劳动教育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导师工夫茶约活动
为践行“一线规则”,探索师生社区互动模式,营造师生平等交流,深度对话的育人氛围,打造师生成长共同体,进一步深化双院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领会茶道文化的人生哲学,弘扬“潮茶文化”,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建设“金色书院”,12月20日下午,敬一书院举办了第8期“导师工夫茶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敬一书院导师刘祥玲受邀出席,并围绕“循迹问道:汕头大学劳动教育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主题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活动由敬一书院辅导员肖英杰主持。
活动伊始,刘祥玲首先对同学们修读服务性劳动课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三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什么是劳动?”“你最近的一次劳动是什么?”以及“学习属于劳动吗?”进而引出劳动的核心概念。随后,她分享了一则新闻报道——浙江大学的一位博导亲自体验了“无声骑手”,带领学生们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帮助弱势群体,并由此深刻阐释了劳动的深远意义。接着,她引入了当下广泛讨论的“Z世代”“屏民”“算法一代”等新兴概念和国务院颁布的相关条例,对劳动教育的核心概念作进一步的阐释。
在下一环节中,刘祥玲带领大家回溯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劳动教育和劳动素养的基本概念。她引入了李嘉诚先生的名言,并通过这段话阐述了劳动教育的深远意义与情感内涵。刘祥玲还详细讲解了学校独特的劳动教育理念及其发展历程,分享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概况以及开设情况。此外,她还介绍了香港大学与汕头大学联合开展的“福泽互传服务学习行动”的案例,阐述了体验式学习和服务学习核心理念,并通过展示以往服务性劳动课程的精彩剪影,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实践价值。
讲座中,刘祥玲带领同学们深入探讨了服务性劳动课程的育人价值。她通过分析企业对毕业生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和相关研究案例,系统总结了服务性劳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独特作用。刘祥玲还介绍了工学院和敬一书院开设的部分服务性劳动课程,并以“社区公共设施艺术化——韩江流域爱心救生杆再设计”服务性劳动课程为例,强调劳动教育不仅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收获在课堂和网络中无法获得的宝贵经验,还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最后,刘祥玲表达了对同学们的殷切期望。她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成长为热爱劳动、善于创造的小能手,收获属于自己的进步与蜕变,成为兼具专业素养与大爱情怀,能为社会担纲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