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化语 | 李佳禾:心怀山海,沐光前行

作者: 时间:2025-10-27 点击数:

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悄然凝作新霜

须知萤火秋窗下,几度鸡鸣不得眠

化学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李佳禾

心怀山海,沐光前行

一起循着他的科研之路

寻找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个人介绍---李佳禾




2022级 化学化工学院 知行书院

共青团员


  • 直博至北京师范大学

  • 分别以第三作者,第四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两篇

  •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论文两篇

  • 以第二发明人,第三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两项并均已授权

  • 2024.05 2025.05学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结项(主持)

  • 2023.12 2025.12学年汕头大学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主持)

  • 2025.07 “招行杯”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

  • 2025.07第七届“岭南杯”广东省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 省级二等奖

  • 2024.07第一届广东省大学生化学实验设计大赛 省级二等奖

  • 2023.11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省级二等奖

  • 2023.11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 省级二等奖

  • 2024.02 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S

  • 2025.03汕头大学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三等奖

  • 曾获评综合一等奖学金、综合二等奖学金

  • 第三十五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 国家级三等奖


信念为楫渡河汉


罗曼·罗兰曾言:“理想失去了,青春之花也便凋零了。”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青年李佳禾。对他而言,大学四年若不以理想为指引,终将成为时光流沙中的一场空梦。为避免“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喟叹,他在知识的迷宫中,重新寻回了年少时深植心田的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心立魄,为拓宽人类认知的浩瀚疆域立命开新。


这份理想源于李佳禾的性格底色与生命经验。中学时期,化学实验中试剂的颜色变幻在他眼中宛若宇宙星云;化学奥赛为他叩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份对未知的好奇,如同地底奔涌的岩浆,终在大学找到了喷发的出口。


大一时,李佳禾加入了佟庆笑老师与简经鑫老师的课题组。初入科研殿堂,面对陌生的仪器和复杂的数据,他感到了自身的渺小与知识的无垠。就在迷茫几乎要将他吞没时,两位导师如慈航普度的智者,为他展开研究领域的“知识地图”,从宏观格局到微观路径,娓娓道来。课题组的师兄师姐也如热心的引路人,耐心演示操作细节。在这严谨而温暖的学术共同体中,李佳禾理想的种子开始真正萌发,他清晰地找到了通往电化学能源转换领域的研究路径。


1 李佳禾与课题组的合照


知识为基筑坦途


李佳禾深知“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的真理。高中时获得的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在他眼中不过是成长路旁的一朵小花,从未因此懈怠。他坚信,真正的学术殿堂必须依靠一砖一瓦潜心垒砌。


大学课堂成为他汲取系统养分的第一沃土,而图书馆则是他最常驻足的宝地。除了主攻的电化学能源方向,他对“量子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意识到这门学科需要坚实的数理基础后,他毅然踏上了漫长而孤独的自学征程。《量子力学》、《泛函分析》等一本本厚重教材成了他的“密友”,他常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八小时以上,直至闭馆铃声响起。


那段时光,李佳禾的宿舍灯光常亮至深夜,陪伴他的是堆叠的书籍、写满演算的草稿纸和提神的清茶。面对抽象的概念,他也曾困惑挫败,但从未放弃。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一道题解不出就查阅资料、请教同学,直至彻底通透。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硬啃”中,他思维的疆域被不断拓展,逻辑筋骨日益强健。


为检验所学,李佳禾投身于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汗水终浇灌出硕果,他成为本学院该年度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唯一的获奖者,并在数学建模赛场上屡有斩获。这些经历如同学术上的“淬火”,让他的数理基础异常坚实,为后续科研探索铺就了坚固基石。


2 李佳禾的一些学习笔记


奋斗为羽翔云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句古谚恰是李佳禾科研生涯的写照。他明白,实现梦想的征途如同穿越原始丛林,必须化身披荆斩棘的勇士。


经过前期积累,李佳禾开始独立研究时,才发现真正的挑战刚刚开始。为把握领域最新动态,他立下规矩:每日清晨浏览最新在线论文;筛选出最相关、最具创新性的研究细细研读。


他的研究目标是开发高效、稳定的电极材料,用于海水分解制氢。这个前景广阔但竞争激烈的领域,要求他如同极致工匠,对实验方案进行数十次优化。实验室成了他第二个家,常常一投入就忘了时间。


为抢占研究先机,李佳禾度过了至今回忆仍觉“疯狂”的岁月。连续一个月保持“晚二早八”的作息:每晚凌晨两点伴着星光回寝,清晨八点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那段时间,专业课程紧凑如鼓点,材料合成又进入关键阶段。为在学业与科研间取得平衡,他将时间利用到极致。每晚图书馆学习后,与队友奔赴实验室进行四小时的探索。他们对每个细节力求完美:关键药品称量误差不超过2毫克,样品处理时间精确到秒。


从晚上十点到凌晨两点的高度紧张操作,对体力和精力都是极大消耗。结束时常感精疲力竭,眼神恍惚,手指微颤。但无论前夜多么劳累,第二天早晨八点,他和队友必定准时出现,以清醒头脑进行下一步操作。


这连续数月披星戴月的奋斗,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成功的背后是肉眼可见的付出:双手因长期佩戴实验手套而浮肿发白;面容因长期缺睡眠而憔悴失泽;双眼因深夜处理数据而布满血丝。


但这一切在科研成果带来的成就感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李佳禾常以古语自勉:“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尽他对真理的渴望;“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则表达了他愿为科技复兴贡献微力的决心。在这种信念支撑下,那些付出都化为了沉甸甸的学术成就。


3 李佳禾在科研逐梦路上的闪光足迹


“读书不觉春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大学时光在实验室的不眠夜与图书馆的苦读日中悄然逝去。回首几年画卷,有对未知的探索,有对理想的执着,有成功的狂喜,也有失败的反思。它们共同构成了李佳禾青春乐章中最丰盈的华彩段落。


未来如何?科研的巅峰在何方?前方是更广阔的未知海洋,更陡峭的理论险峰。但李佳禾知道,路在脚下,梦在远方,“要用力走下去才知道”。尼采的箴言常在他心中回响:“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他深知,震撼世界的科研成果绝非侥幸可得,需要的是长久的沉寂与积累,是默默涌动,是孤独坚守。


他愿做深埋泥土的种子,忍耐严寒孤寂,在不为人知的角落积蓄破土的力量。他坚信,经过漫长等待与持续耕耘,终将迎来绽放的时刻,以全部青春、智慧与热忱,回馈滋养他的学术沃土与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雪莱曾说:“唯有你的光辉,能像漫过山岭的薄雾。”李佳禾及这一代中国青年学子,正跋涉于民族复兴与科技强国的征程上。他们心中燃烧理想火焰,身着勤奋编织的“鲜衣”,驾驭知识驱动的“快马”,在科学原野上纵横驰骋。彼此照耀,相互温暖,汇聚成璀璨学术星海,驱散未知黑暗。他们深信,这以信念为楫、以知识为基、以奋斗为羽的青春,必将光辉不朽,不仅照亮个人前行道路,也必将为这个伟大时代注入属于年轻一代的灿烂光芒。


初审|赵微 复审|田溢汕 终审|卢桌彬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