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系列学术报告会(许波 博士、何帆 博士、孟宪泽 博士、谭洋洋 博士)

作者: 时间:2025-02-26 点击数:

报告时间:2025年2月28日 早上8: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题目: 天然产物全合成中的策略创新与前沿反应

报告人:许波 博士

摘要:随着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关注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能否合成出目标分子”的问题。如今,这一领域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其目标已经拓展到不仅实现目标分子的合成,更强调运用新颖的合成策略与方法推动化学创新,并在生物学与医学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当前的研究应当从“目标分子结构”、“化学创新”与“生物学发现”三位一体的角度出发,构建一个真正具有创新性的合成研究计划。报告人将从策略创新和前沿化学反应的角度,按时间顺序介绍六类天然产物—Aplykurodinone-1、Daphenylline、Conidiogenone B、Peyssonnoside A、Crinipellin A/BIllisimonin A的全合成历程。

报告人简介:许波博士于2011年毕业于四川农业大学,获得药学学士学位,并于201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药物化学博士学位。自2018年7月起,许博士先后在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普渡大学和埃默里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许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目前已成功完成十个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迄今为止,他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SCI论文,其中2篇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3篇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报告题目:高熵钙钛矿氧电极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上的应用及其机理研究

报告人:何帆 博士(华南理工大学)

摘要:可逆固体氧化物电化学电池(R-SOEC)被认为是在400-800C温度范围内高效能量转换(燃料电池模式)和储存(电解模式)的理想设备,是间歇性可再生能源能够广泛利用的解决方案。然而,低温下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的缓慢动力学、以及较差的耐久性(尤其是循环能力)成为限制R-SOFC商业化的关键科学问题。因此,我博士课题研究重心通过提高材料的体系熵进而开发高效耐用的空气电极新材料推进R-SOEC技术的进步。

报告人简介:本科毕业于嘉兴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硕士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师从邵宗平教授,研究方向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dv Energy Mater、J. Power Sources、Energy Fuels发表3篇SCI;博士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师从陈宇教授,目前研究方向为可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氧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期间在如Energy Environ Sci、Adv Mater、Mat Today、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Appl Catal B:Environ and Energy期刊发表第一作者论文8篇。



报告题目:腐蚀电化学界面与反应动力学:理论计算、微区电化学与谱学研究

报告人:孟宪泽 博士(中山大学)

摘要:现代(腐蚀)电化学的发展高度依赖先进测试方法的进步,相关研究也应从表观电化学参数和宏观形貌尺度表征转向电化学界面结构、化学反应的分离定量和动力学、化学微环境与电荷转移行为研究。本次汇报将结合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计算、同步辐射、拉曼光谱、微区电化学等研究方法,从固液界面结构和电化学反应视角,阐述现代(腐蚀)电化学研究范式。

报告人简介:孟宪泽博士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目前在中山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任助理研究员。专注于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发展现代(腐蚀)电化学,擅长分子动力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电化学、谱学、机器学习算法、微观组织结构等表征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主持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青年团队项目1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 13篇,包括Corro. Sci.、J. Mater. Sci. Technol.、J. Colloid Interf. Sci.、Langmuir等。



报告题目:锌-空气电池、电解水关键材料设计与应用研究

报告人:谭洋洋 博士(西南大学)

摘要:受限于多电子转移步骤导致的迟缓的动力学和高的过电位,ORR ,OERHER常常需要大量的高活性贵金属催化剂来驱动,这极大的阻碍了ZABs和电解水装置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因此,发展具有高催化活性、成本低廉且储量丰富的过渡金属基催化剂已成为目前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上述催化反应涉及到多种中间产物的吸附、转化和脱附过程,而调节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则有助于优化中间产物在其上的反应进程,进而提升本征氧催化活性。此外,氧催化反应还涉及到三相界面处的质量传输和电荷转移,因此催化剂的孔结构调控也与其催化活性息息相关。我们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衍生的碳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从催化剂中活性位点的电子结构优化和孔结构调控两个角度出发,探索了几何扭曲、配位工程、形貌结构控制、杂原子掺杂、限域工程等调控策略,来获得高活性的氧催化剂。此外,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深入探究活性位点电子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

报告人简介:谭洋洋,2022年6月毕业于福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西南大学博士后。一直从事碳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能源存储和转换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 (1)高能量密度金属-空气电池。(2)大电流电解水产氢产氧催化材料。(3)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以及相关电催化反应研究。目前,在能源、材料、化学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发表论文9篇,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3 篇,2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论文入选ESI热点论文,总引用1800余次,H-index为23,授权专利三项,主持重庆市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任《Carbon Neutralization》、《Battery Energy》 、《Materials》青年编委;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Battery Energy期刊审稿人。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5年2月26日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