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时间:2025年1月2日 下午2: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
报告题目:Ni-MOFs自支撑电极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研究
报 告 人:李舒霖 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摘要:
作为一种可以将间歇性电能转化成氢能的绿色能源技术,零碳排放和操作简单的电解水制氢可以缓解化石燃料燃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这项技术的关键是开发高效、低成本析氢反应(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和析氧反应(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OER)电催化剂。然而,传统的贵金属Pt、IrO2、RuO2及其复合材料尽管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但由于它们的稀缺性和高昂成本,阻碍了其大规模商业化,无法满足未来的需求。这促使我们去探究可替代的高效稳定且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如Ni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与其它传统催化剂相比(金属化合物),其永久的孔隙率、丰富的结构、均匀分散的金属中心以及高的比表面积被认为是最具有前景的电催化剂。 本报告选择Ni基MOFs材料,通过两种策略来优化其电催化性能,并加深对反应机制的认识和理解。策略一:通过构建金属间协同效应或构建异质结构来调整MOFs的本征活性;策略二:通过牺牲模板法制备MOFs阵列电极来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以及提高MOFs的导电性。
报告人简介:
李舒霖博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化学系,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进行博士后工作研究,主要从事于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及其衍生物的自支撑电极的制备、气体吸附分离性能研究以及多种电催化反应性能研究。在攻读博士以及博士后工作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了SCI文章8篇,包括中科院1区共计4篇(Advanced Science,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Nano research,Chinese Chemical Letters),并参与了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项目以及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
报告题目:多彩电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智能器件应用研究
报 告 人:贺耀武 博士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摘要: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增加和气候变化问题的加剧,电致变色材料凭借其可调光学特性,成为提升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技术之一。特别是多彩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展示了其在材料科学和智能器件领域的广泛调控能力,并为实现“双碳达峰”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电致变色材料面临的技术挑战仍然较为显著,主要包括响应速度慢、稳定性差、色彩调控精确性不足以及大规模制备困难。这些问题限制了其在智能建筑和智能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本报告将汇报团队在电致变色材料及器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在多彩电致变色材料的设计合成和器件应用方面的创新成果。团队采用并噻吩结构单元,通过优化分子结构,显著提高了材料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区域的调色能力,解决了响应速度、稳定性和色彩调控精确性等技术瓶颈。此外,团队还通过优化电致变色墨水配方,成功解决了均匀性、一致性和成本控制等问题,推动了大规模制备技术的进展,为电致变色材料的产业化奠定了基础,并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
报告人简介:
贺耀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16年获深圳市国内高层次人才认定,2022年升级获聘为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鹏城孔雀特聘岗B。2008年本科毕业于新疆大学,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曾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博士毕业后,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7月从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留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智能光电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重点项目等纵向项目共8项,总经费420万元;作为主持或项目联系人承担了荣耀终端有限公司、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深圳市森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横向项目6项,总经费824.34万元。参与的“电致变色技术”和“短波红外探测器传感器技术”已通过知识产权评估,拟转让。迄今为止,已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70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的论文25篇。已申请专利76项,其中33项专利已授权。
报告题目:纳米催化剂的超高温制备及催化应用
报 告 人:夏东 博士(英国利兹大学)
摘要:
三维纳米碳气凝胶的超高温焦耳热可用于瞬时制备纳米催化剂,相比较于二维纳米碳膜,其发展尚处于拓展阶段。在特定设计的焦耳热装置中,三维纳米碳气凝胶可被加热至3000K,赋予制备各种纳米催化剂的能力,包含金属纳米颗粒、氧化物纳米颗粒以及高熵合金纳米催化剂等。
报告人简介:
夏东博士在英国利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以及牛津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目前夏东博士专注于纳米催化剂的超高温制备,并将其用于热催化、电催化以及超声催化等领域。夏东博士目前已发表43篇学术论文(其中19篇为第一作者,9篇为通讯作者),包括化学领域顶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篇),材料领域顶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1篇),化工领域顶刊AIChE Journal (4篇)等。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