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工学院系列学术报告会(朱水洪 博士、朱红梅 博士、余良 博士)

作者: 时间:2024-05-07 点击数:

报告题目:基于结构调控的聚合物功能材料的开发及其应用

  人:朱水洪 博士 (厦门大学)

报告摘要:

新型聚合物功能材料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如胶体溶液、水凝胶和薄膜等已经在柔性电子、生物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针对聚合物功能体系的设计构建及应用,报告人通过结构调控的方式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柔性电子器件、仿生水凝胶弹性体和有机离电器件。首先以天然聚合物作为基本材料,结合微纳米加工技术和微观尺度表面修饰的策略,报告人设计了高精度的生物基微图案、可穿戴的人机交互设备和高性能的离子电子器件。其次,报告人还提出了流体诱导排列的策略,利用合成聚合物制备了具有各向异性结构的纤维水凝胶,阐述了高分子聚合物多尺度强化和增韧机制,为软材料的结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报告题目:钙钛矿光电材料在新能源器件领域的应用研究

  人:朱红梅 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摘要:

新能源材料及器件符合国家在能源、材料、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需求,适应我国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本报告将讨论 钙钛矿光电材料在太阳能电池(Solar cells)及发光二极管器件(LEDs)中的应用。着重围绕几个重点工作展开介绍,具体包括:利用狭缝涂布策略制备高质量大面积钙钛矿薄膜,并用以进一步制 备高效大面积钙钛矿电池模组并封装;开发具有部分紫外光过滤功能的新型HTL材料CuCrO2,并用以制备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手性钙钛矿材料的手性诱导自旋选择性效应,制备自旋极化发光二极管器件,调控复合中心克服自旋载流子寿命短的难题,在室温下零外加磁场条件下获得电致圆偏振发光信号。


报告题目:超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孔结构调控及轻烃分离研究

  人:余良 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

报告摘要:

轻烃组分间的分离,尤其是丙烯/丙烷、己烷同分异构体及二甲苯同分异构体的分离是制备大宗化工原料不可或缺的关键步骤。目前工业上主要采用精馏这类能耗极高的热驱动过程对轻烃组分进行分离,若采用基于固体多孔材料的吸附分离技术则可显著降低能耗。与传统固体多孔材料不同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具有孔结构、孔尺寸、表面化学性高度可调及设计性强等特点,在轻烃吸附分离领域具有极大的优势。针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报告人设计并合成了多种超微孔MOFs材料并对孔结构进行调控从而实现了轻烃组分间的高效分离。


报告时间:202457(星期二)8: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朱水洪,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本科及硕士分别毕业于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20206月开始,在厦门大学跟随林友辉教授从事柔性功能器件的研究工作。20232月进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师从Pooi See Lee教授。在软物质与凝聚态物理、柔性功能材料、有机离电器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近五年共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7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报告人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选拔,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的资助,资助经费为30万,资助年限为2024.05-2025.12


朱红梅,工学博士/博士后。华中科技大学(HUST)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博士,师从新型太阳能材料和器件应用领域专家陈炜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为新型显示与照明领域专家--南方科技大学王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及大面积模组的产业化应用研究、二维手性钙钛矿/量子点复合材料 在自旋极化圆偏振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具备光伏组件的相关产业化中试经验及丰富的先进制程逻辑芯片研发经历。至今,已在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Research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7篇,被引700余次。目前,已独立主持2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在研)、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题),并参与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 流)及横向课题等在内的共计8项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件,其中已授权专利2


余良,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博士研究生(2020年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MOFs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气体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近五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 13篇,其中J. Am. Chem. Soc.三篇、Angew. Chem. Int. Ed.四篇。2023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科技创新奖(全校博士生仅两个名额)、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奖学金、广东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荣誉。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456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