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关于举办“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讨会”的通知

作者: 时间:2023-11-28 点击数: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拟定于2023年11月26日至11月28日举办“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研讨会”。有机光电器件是利用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光电效应实现光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相比于传统的无机光电器件,具有质量轻、能耗低、工艺简单和柔性等优点。有机光电器件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光电探测器、有机光发光二极管等,广泛应用于可穿戴电子设备、柔性电子设备等领域,满足人们对于便携、轻便的需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保、健康等方面的关注不断提高,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将会成为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商业化应用将会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本次研讨会聚焦于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和器件领域的核心关键问题,包括:高性能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创制、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溶液加工大面积器件制备技术等。


一、研讨会时间:2023年11月27日 8:00-18:00


二、研讨会地点:行政楼东401


三、报告题目:

面向大面积印刷加工的聚合物光电材料与器件 —— 黄飞 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

含梯形稠环有机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 郑庆东 教授 南京大学

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 —— 孙艳明 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窄光谱有机发光材料及其电致发光器件 —— 杨楚罗 教授 深圳大学

硼氮配位键n型高分子半导体 —— 刘俊 研究员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氯介导有机光伏材料 —— 何凤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四、报告人简介:

黄飞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2000年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在科技部973项目“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材料与器件研究”中担任首席科学家,2019年至今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项目“可隔热发电的新一代有机光伏材料与应用研究”项目负责人,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多年来一直以可溶液印刷加工的高效聚合物光电材料研究为核心,面向聚合物光电器件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开展研究,获得了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在有机光电器件界面工程方面,发展了系列新型的水醇溶共轭聚合物光电材料及其界面调控方法,为新型大面积溶液加工印刷电子器件界面调控所面临的界面互溶和能级匹配难题提供了通用解决方案;创新性提出了一种新的n型导电聚合物合成策略,首次实现了具备超高导电率及优异稳定性的n型导电聚合物的制备,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在新型有机光伏材料与器件方面,发展了系列基于新型芳杂环单元的高效聚合物光伏材料及其相关聚集态结构、电子结构、光电性能调控方法,实现了高效聚合物太阳电池、有机近红外光探测器以及可隔热发电的多功能半透明有机太阳电池等新型光电器件。发表SCI学术论文500余篇,被SCI他人引用超过30000次,获授权国内外专利40余项,连续多年入选ESI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先后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1年度)、美国化学会Arthur K. Doolittle Award(2014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排名第五;2015年排名第三)。


郑庆东 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2005年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博士学位,2005-2021年分别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及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工作。2021.12-至今,任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应用技术。近年来,在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在太阳能电池、光电传感器(探测器)、频率上转换激光等领域中的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在Nat. Photonics, Joule, Angew. Chem.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担任National Science Review, eScience,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杂志编委。


杨楚罗 教授,深圳大学材料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深圳市孔雀团队项目负责人。199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9年3月至2002年10月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新奥尔良大学、美国罗彻斯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2017年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及器件研究,包括有机/高分子发光材料、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重点研究其在光电转换(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和有机太阳能电池)及生物传感成像等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科技部973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化学、材料及交叉领域的期刊上发表SCI学术论文53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 Ad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Sci. Adv., Nat. Commun., 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论文SCI引用26000余次,连续四年入选Clarivate(科睿唯安)和Elsevier(爱思唯尔)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单;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近40项;2008年和2015年先后二次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2年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刘俊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现任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200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2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13年加入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领域为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代表性研究成果为硼氮配位键n型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13次被Nature等学术杂志予以专题评述或重点介绍。获得授权中国专利13项,申请中国专利8项。

孙艳明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学院。2007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之后分别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9月全职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长期从事有机光伏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纤维网络调控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相分离的新策略。这一策略目前被普遍应用于高效率有机光伏器件的制备中。在 Nat. Energy, Nat. Mater., Nat.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 等杂志上发表 SCI 论文 180 余篇,论文被 Nature, Science 等杂志他引 18000 余次,多篇论文引用超过 1000 次。近 5 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 SCI 论文 90 余篇,包括 Nat. Energy 1 篇,Nat. Mater. 1 篇,Nat. Commun. 4 篇,Adv. Mater. 9 篇,Angew. Chem. Int. Ed. 2 篇, Energy Environ. Sci. 4 篇,Joule 1 篇,Matter 3 篇。其中31 篇论文入选 ESI 高被引论文。3 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9-2022年连续4年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 2021-2022年连续2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2017 年和 2018 年分别受邀作为客座编辑在传统高分子杂志 Macromol. Rapid Comm. 和国内新能源杂志 J. Energy Chem. 上组织“未来青年科学家”和“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专刊。担任 Adv. Sustain. Syst., Macromol. Chem. Phy., Adv. Photon., SmartMat 等杂志的编委。


何凤 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课题组长。于2002年和200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并获学士和博士学位,师从马於光院士;其后先后加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Mitchell A. Winnik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Ian Manners教授和美国芝加哥大学Luping Yu教授研究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作为高级研究员先后加入美国Nano-C, Inc.公司和美国Polyera Corp.公司进行研发工作。2014年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围绕有机功能材料分子间非共价相互作用调控开展研究,并在有机光伏材料和聚合物二维三维自组装微纳材料等方向拓展其应用,至今在Joule、J. Am. Chem. Soc.、Nat. Commun.、Adv. Mater.、Angew. Chem. Int. Edit.以及CCS Chem.等国际顶尖专业杂志上已发表论文超过180篇,并授权多项美国和中国发明专利。曾入选国家特聘专家(青年)项目,2019年获得中国化学会氯元素代言青年科学家。担任《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Next Energy》和《Chinese Chemical Letters》期刊编委及《高等学校化学学报》青年执行编委。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3年11月24日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