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结晶性多孔固态吸附剂的构筑及对放射性核素和工业气体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
报 告 人:熊小红 博士 (中山大学)
报告简介:
放射性污染的治理,烟道气的深度脱硫,温室气体和低碳烃的高效分离和净化对环境保护、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开发低成本、高效、可扩展且具有高吸附容量和良好循环使用稳定性的高效固态多孔吸附剂并用于解决上述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传统固态多孔吸附剂可设计性低、吸附容量小、分离选择性差,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分离效率和应用范围。近年来依据网络化学概念发展起来的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MOF)和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organic framework,COF),因其极强的可设计性、结构有序性、孔径和孔道环境可调性、极高的孔隙率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良好的耐酸碱和水热稳定性等,已在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的去污、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捕集及低碳烃的高效低能耗分离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报告将以MOF和COF为例介绍高稳定性固态多孔吸附剂的合成及对其结构与功能精确调控的最新进展:将介绍分子基多孔材料在具体使用场景中的一些应用实例,如水溶液中放射性核素的吸附去污、温室气体和SO2的深度捕集及低碳烃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
报告题目:高性能AIE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细胞成像、活体诊疗方面的应用研究
报 告 人:崔洁 博士 (北京理工大学)
报告简介:
分子荧光探针由于具有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原位实时无损成像等优势,为生命本质探索、疾病早期诊断、肿瘤手术导航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然而,传统荧光探针由于聚集诱导猝灭(ACQ)、发射波长短、Stocks 位移小、背景荧光干扰等问题,难以实现活细胞和活体内靶标的高保真成像。针对这些关键科学问题,崔洁博士开展了系列研究工作:(1)为了实现活细胞内细胞器的高保真成像,开发了系列新型具有特定细胞器靶向功能的近红外AIE荧光探针,实现了不同细胞器的特异性靶向、免洗、高保真荧光成像/超高分辨成像。(2)为了增强荧光探针的穿透深度、降低活体生物组织的背景干扰、增强探针的靶向富集,构建了仿生细胞膜包裹的近红外二区多功能AIE纳米诊疗平台,实现了同源肿瘤靶向的荧光-光声-光热三模态成像引导的光热治疗。
报告题目:基于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监测与评估近海水体重金属生态风险
报 告 人:曹雪 博士(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简介:
海洋贝类是监测和评估近海环境质量和重金属生态风险最常用的生物。基于双壳类开展的海洋环境监测项目也被称为“贻贝观察”。利用贝类监测和评估海洋环境质量存在各类因素的不确定性,例如盐度、浊度和物种等因素对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毒性的影响。这些因素的混合作用干扰了生物监测数据的正确解读,影响了环境标准的制定和管理决策。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是定量和解析这些复杂效应的潜在工具。本报告主要阐述了利用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监测与评估近海水体重金属生态风险,在科学认知上定量解析了种间差异的动力学机制,并且模拟了颗粒物的双重效应(生物有效性和生理敏感性);从实际应用上,设计了基于生物浓度反算水体重金属浓度的方法和浑浊水体水质基准调整因子,为更准确地解读海洋生物监测数据和重金属污染风险管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框架。
报告时间:2023年7月13日 上午9:0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熊小红,博士,2019年9月进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Lehn功能材料研究所苏成勇教授课题组读博,师从胡鹏教授和Mihail Barbiou 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稳定性固态多孔吸附剂(MOF和COF)的设计合成及工业气体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目前共发表论文33篇(SCI论文27篇),以第一和共一作者在 J. Am. Chem. Soc.、Nat. Commun.、Adv. Sci.、Nano Res.、Chem. Eng. J.、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SCI论文13篇,含Top1期刊5篇) ,授权专利3项。
崔洁,博士,2021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分析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唐本忠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工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AIE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细胞成像、活体多模态诊疗应用研究。近年来在Adv. Mater., Anal. Chem., Sens. Actuators B Chem.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曹雪,博士。2020年9月于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于2020年10月加入深圳大学与厦门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污染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归趋,包括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在海洋生物体中的累积和转化,致力于结合毒代-毒效动力学模型方法定量分析和描述海洋污染物对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截至目前,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已在Environ. Sci. Technol., J. Agric. Food Chem., Sci. Total Environ., Environ. Pollut.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基金。同时担任Ecotoxicol. Environ. Saf.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3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