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主题:全球科学与技术创新趋势与预测
报 告 人:徐坚 教授(深圳大学)
报告主题:多重配位超分子自组装
报 告 人:李霄鹏 教授(深圳大学)
报告简介:
在众多生命体系中,基于多重作用的自组装形成了结构复杂且功能精妙的生物大分子。受此启发,配位自组装通过有机配体的合理设计,依靠方向可控、作用可逆的金属配位键,成为超分子化学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配位超分子在分子识别、催化、模板合成等领域已经展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需要指出的是,超分子的独特性能主要来源于精确可控的分子形貌及尺寸,然而配位超分子的结构精准度和复杂度以及功能性均远远低于生物大分子。传统配位超分子设计主要通过调控单层有机配体的角度,从而实现组装的取向性和可控性。然而单层配体的自由度过高、取向性不足,导致自组装产生不可控的副产物。围绕上述挑战,此项工作在传统配位自组装强调配体角度的基础上,设计和合成多臂有机配体和序列化多臂金属有机配体,降低配体自由度,提高取向性,进而通过多重配位自组装,精准构筑了具有高配位点密度和高稳定性的多层配位超分子。同时发展了独特的多维质谱技术,突破了传统超分子表征手段的瓶颈,为超分子结构的精准构筑及后期功能探索提供了技术基础。最终通过构效关系分析提升设计,实现了传统单层大环配位超分子所不具备的功能特性。
报告主题:新型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在光学诊疗中的应用探索
报 告 人:王东 教授(深圳大学)
报告简介:
光学诊疗是一种利用光激活的激发态能量转化效应实现疾病诊断和同时原位治疗的新型诊疗模式,它具有时空选择性高、毒副作用低、疗效好和可控性强等优点,在疾病诊疗中展现了巨大应用潜力。近些年,得益于其生物安全性好、光物理性质可调、易于合成和功能化修饰、出色的荧光和光敏性能、以及可便于构筑多模态诊疗试剂等优势,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在光学诊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展。我们依托材料学和生物医学的学科交叉,构建了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新型AIE荧光诊疗材料;揭示了材料结构与亚细胞器靶向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材料结构与光敏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揭示了材料结构与细菌区分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实现了对动物活体的肿瘤靶向成像、细菌区分检测、生理环境变化的体内示踪、生物活性分子检测,以及疾病的多模态光学治疗。
报告时间:2023年5月22日 上午8:00-12:30
报告地点:高水平实验楼B座一楼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徐坚,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兼任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务院部级联席会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基础研究方向为仿生与智能材料,高技术研究方向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学术论文360余篇;发明专利200余项;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各1项;2000年以来获国家、省部级一等/二等科技奖10项。本硕博毕业于四川大学, 十年师从“中国塑料之父”徐僖院士。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02国际主席。2001-2015年先后任国家863计划新材料领域主题专家组和304专项组长、新材料领域专家组首席专家、专家委员会专家、863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973计划碳纤维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基础科技条件平台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办公室负责人、十三五国家重点科技专项专家组专家。应用溶胶-凝胶调控突破了聚丙烯腈碳纤维稳定化工程制备和超高性能化关键技术;解决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HMWPE)超高性能化工程技术;发展微纳结构仿生表面材料系列新技术并产业化(4种产品位居全球前四)。
李霄鹏,2004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美国克里夫兰州立大学获化学博士学位,2009-2012年,在阿克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起,先后在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和南佛罗里达大学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终身);2020年加入深圳大学任腾讯冠名特聘教授。研究兴趣主要集中于质谱仪器研制、大分子结构表征技术开发、超分子化学,在Science、Nature、Nature Chem.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30余篇。2019年获英国皇家化学会设立的以1987年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命名的Cram Lehn Pedersen超分子化学奖。此外,还获得美国Cottrell学者奖 (2015年),中美华人化学与化学生物学教授协会杰出青年教授奖 (2017年),中国化学会超分子化学青年创新学术讲座奖(2021年),珠江团队领军人才(2022年),并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7年)。
王东,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现任深圳大学AIE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化学会分子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Wiley旗下Luminescence期刊主编。长期从事新型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的开发,及其在生物成像和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t. Commun.、Matter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包括影响因子大于10的论文近90篇,1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论文共被引用8800余次。
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
2023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