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材料前沿,服务低碳发展: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功举办"先进材料与低碳技术"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

作者: 时间:2025-10-10 点击数:

202588-10日,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成功举办了以先进材料与低碳技术为主题的研究生暑期学校活动。本次活动聚焦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邀请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的知名学者,吸引了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积极参与。活动旨在拓宽研究生在材料科学与低碳技术交叉领域的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全面提升科研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通过组织系统性的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助力研究生在暑期中有效积累知识、锻炼能力、实现自我提升。



活动开幕式由简经鑫副教授主持,他首先介绍了本次暑期学校的举办背景、主要议程以及出席活动的专家学者。随后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黄晓春教授致开幕词,她详细介绍了学院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果,强调了暑期学校在促进学术交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汕头大学、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共120多名师生和科研人员参与了这场学术盛会。


黄晓春院长致辞


在活动中,九位专家学者先后呈现了精彩的专题报告。他们围绕各自深耕的研究领域,系统介绍了相关方向的前沿进展与创新成果,展望了未来发展路径,并与学生们深入交流了科研方法、学术成长经验与实践心得,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与思想碰撞。


首场学术报告由清华大学罗三中教授开讲。他以"仿生有机小分子催化:机制和数据驱动策略"为题,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人工智能化学与不对称催化领域的最新突破。报告深入浅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注重实际应用,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


罗三中教授(清华大学)——仿生有机小分子催化:机制和数据驱动策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细胜教授作了"还原偶联氟烷基化反应"的学术报告。他系统阐述了该反应的机理研究历程,从最初的实验现象观察到深入的理论研究,再到最终的反应机制阐明,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研究过程。


王细胜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还原偶联氟烷基化反应


武汉大学戚孝天教授带来"自由基成键新模式理论研究"报告。他创新性地提出了自由基缓冲成键模型和质子耦合电子转移促进自由基-自由基偶联成键模型,为理解自由基反应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戚孝天教授(武汉大学)——自由基成键新模式理论研究


五邑大学彭金宝教授以"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羰基化反应研究"为题重点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在羰基化反应中的应用,展示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


彭金宝教授(五邑大学)——亚甲基环丙烷类化合物的羰基化反应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王文光教授带来"小分子活化中的铁中体化学"报告,系统介绍了金属有机铁配合物在活化小分子方面的独特优势,通过关键中间体的分离与表征,揭示了结构-反应活性关系。


王文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小分子活化中的铁中体化学


清华大学章名田教授作了"异核双金属协同促进的小分子活化与转化"报告,重点分享了质子耦合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展示了其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体系构筑方面的重要突破。


章名田教授(清华大学)——异核双金属协同促进的小分子活化与转化


北京理工大学吕红金教授分享了精彩报告"多金属氧簇导向的银团簇合成化学",聚焦团簇组装机制、调控规律及催化构效关系研究,展示了原子结构明晰的团簇设计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最新成果。


吕红金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多金属氧簇导向的银团簇合成化学


在互动交流环节,学员们踊跃发言,围绕各位专家的报告内容积极提问,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交流气氛热烈。随着暑期学校逐渐接近尾声,不少学员表示,通过此次学习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也增强了科研实践能力,认为这是一次难得且充实的成长经历,并期待未来还能有机会参与类似活动,继续在交流中汲取新知、共同进步。





本次暑期学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研究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等多元化形式,有效促进了材料科学、化学工程、能源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推动了院校间的学术资源共享与科研合作创新。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汕头大学在先进材料与低碳技术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也为参与师生提供了前沿学术视角和创新实践机会。学院未来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强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动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为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和促进科技进步贡献汕大智慧与力量。



学生感言


01乔颖欣

罗三中教授所作的数据驱动的仿生催化报告与章名田教授带来的异核双金属催化研究,为我正在开展的课题注入了全新思路,令我受益匪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专家们在展示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同时,始终不忘回归基础科学问题本身,这种顶天立地的研究范式,对我深有启发。在与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优秀学者交流过程中,我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也更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此次暑期学校不仅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更重新点燃了我对低碳材料基础研究的热情与信心。

02张景兰

这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学科交叉的魅力。杜平武教授的碳纳米环、吕红金教授的银团簇,这些结构精巧的功能材料让我叹为观止;而苏远海研究员的微反应技术又展示了从实验室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的巨大潜力。最宝贵的收获是,我意识到低碳技术并非单一学科的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化学、材料、化工、乃至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这种视野上的开拓,将激励我在后续研究中勇敢地跨出舒适区,探索更多创新的可能。

03梁齐瑞

聆听顶尖学者们娓娓道来他们的科研历程——从实验困境到理论突破,我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那份对科学纯粹的热爱与坚守。教授们在报告中无私分享的科研心得,为我们青年学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们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探索源于内心的好奇与勇气。这段宝贵的经历,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未来的学术道路。

END


初审|简经鑫 复审|倪昊 终审|鲁福身


汕头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