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202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立项项目开题论证会

发布日期:2025-03-28    作者:         点击: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步上新台阶,3月27日下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在东海岸校区D座实验楼315教室启动对已立项的省级和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行项目论证与开题。

参加论证的项目分别有蔡浩老师的《人工智能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省级);单丽老师的《代数课程教研室》(省级);谷敏强老师的《数学系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校级)。本次论证会邀请业内专家乌兰哈斯教授、娄增建教授、陈银冬教授、崔铁军教授(校外)、王会林教授(校外),项目负责教师蔡浩、单丽、谷敏强以及合作企业代表组成论证专班,通过线上线下双轨联动的会议模式,就项目方案展开深度研讨与专业论证。会议结合数学与计算机学院人才培养布局和规划,对项目建设目标、建设举措、预期成果、建设进度安排等进行科学论证。学院行政工作临时负责人徐斐教授也出席了本次开题论证会。


会议内容

会议中,各位项目负责教师就立项项目开展汇报,业内专家就项目方案发表建设性意见。

蔡浩老师在论证“人工智能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方案时,深刻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行业技术迭代正在催生人工智能型人才需求。他强调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培育人才模式,将行业最新技术需求实时导入实践教学,真正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从技术前沿到产业落地的直通车。

合作企业代表表示愿意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对接,支持产教融合项目落地实施。

单丽老师在论证“代数课程教研室”项目方案时,深入分析了代数课程在跨学科创新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她主张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教-研-训”一体化机制,实现教学质量与师资能力的双螺旋提升,将代数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问题的利器,为学生搭建从课堂知识到创新实践的成长阶梯。

谷敏强老师在论证“数学系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方案时,聚焦机器人研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他提出构建“校企共育+竞赛驱动”的立体化培养体系,通过全国机器人大赛、人工智能挑战赛等赛事选拔种子选手,组建竞赛团队,为学生定制“课程学习-项目实战-竞赛突破”的成长路径。旨在打造既懂算法原理又具实战能力的机器人研发后备军,形成“产教融合育英才、竞赛选拔促创新”的育人新范式。


与会专家对项目方案进行点评

乌兰哈斯教授提出应细化教学模块,将具体教学模块与技术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娄增建教授指出,应让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形成用代数思维解决复杂问题的元能力。多元融合课程将显著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陈银冬教授表示,可以通过构建动态更新的课程模块库和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形成“理论-技术-产业”的贯通式培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沈阳理工大学崔铁军教授表示,这种以竞赛为纽带、以校企协同为载体的培养模式,本质上正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育人范式,需契合机器人研发领域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

韩山师范学院王会林教授则指出,应激发师生创新动力,推动企业技术升级,真正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图片 | 李丹婷

文字 | 李丹婷

初审 | 陈莉

复审 | 单丽

终审 | 徐斐


版权所有:汕头大学数学与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