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6-05
一、什么是电信诈骗
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2009年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电信诈骗案件持续高发。此类犯罪在原有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手段翻新,作案者冒充电信公司、公安局等单位工作人员,使用任意显号软件、VOIP电话等技术,以受害人电话欠费、被他人盗用身份涉嫌经济犯罪等为借口,或以没收受害人所有银行存款进行恫吓威胁,骗取受害人汇转资金。
二、电信诈骗的特点
1、 犯罪活动的蔓延性比较大,发展很迅速
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通过编造虚假电话、短信,地毯式地给群众发布虚假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布范围很广,侵害面很大,造成的损失也很广。
2、 信息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
前些年,犯罪分子只是用很少的钱买一个“土炮”设备,依靠短信诈骗,发展到互联网时代的任意显号软件、显号电台等,成了一种高智慧型的诈骗。从诈骗借口来讲,从最原始的中奖诈骗、消费信息发展到绑架、勒索、电话欠费、汽车退税等。犯罪分子总是能想出五花八门的骗术。骗子甚至还冒充电信人员、公安人员声称受害者涉及贩毒、洗钱等,声称公安机关“要追究”等各种借口。骗术也在不断花样翻新,翻新的频率很高,有的时候甚至一两个月就产生新骗术,令人防不胜防。
3、 团伙作案,反侦查能力非常强
犯罪团伙一般采取远程的、非接触式的组织,犯罪团伙内部组织很严密,他们采取企业化的运作,分工很细,有的负责购买手机,有的负责开银行账户,有的负责拨打电话,有的负责转账,下一道工序不知道上一道工序的情况,这也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很大的困难。
4、 跨国跨境犯罪比较突出
有的不法分子在境内发布虚假信息骗境外的人,有的常在境外发布短信到国内骗中国老百姓。还有境内外勾结连锁作案,隐蔽性很强,打击难度也很大。
三、电信诈骗的主要手段
(一)冒充社保、医保、银行、电信等工作人员,以办社保卡、医保卡、银行卡消费、扣年费、密码泄露、有线电视欠费、电话欠费为名,以自己的信息泄露,被他人利用从事犯罪,以给银行卡升级、验资证明清白,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
(二)以销售廉价飞机票、火车票及违禁物品为诱饵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出售廉价的走私车、飞机票、火车票及枪支弹药、迷魂药、窃听设备等违禁物品,利用人们贪图好奇的心理,引诱受害人打电话咨询,之后以交定金、托运费等进行诈骗。
(三)冒充熟人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受害人的熟人、同事或领导,在电话中让受害人猜猜他是谁,当受害人报出一熟人姓名后即予承认,谎称将来看望受害人。隔日,再打电话编造因赌博、嫖娼、吸毒等被公安机关查获,或以出车祸、生病等急需用钱为由,向受害人借钱并告知汇款账户,达到诈骗目的。
(四)利用中大奖进行诈骗。方式主要分三种:(1)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等“中奖”物品,通过信件邮寄或雇人投递发送;(2)通过手机短信发送中奖信息;(3)通过互联网发送。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对方即以先汇“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理由要求受害人汇款,达到诈骗目的。
(五)利用无抵押贷款进行诈骗。犯罪分子发布如“我公司在本市为资金短缺者提供贷款,月息若干,无须担保,请致电某某经理”等信息,一些企业和个人急需周转资金,被无抵押贷款引诱上钩,被犯罪分子以预付利息等名义诈骗。
(六)利用虚假广告信息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各种形式发送诱人的虚假广告,从事诈骗活动。
(七)利用高薪招聘进行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高薪招聘“公关先生”、“特别陪护”为幌子,称受害人已通过面试,要向指定账户汇入一定的培训、服装等费用后即可上班,步步设套,骗取钱财。
(八)虚构汽车、房屋、教育退税进行诈骗。信息内容如“国家税务总局对汽车、房屋、教育税收政策调整,你的汽车、房屋、孩子上学可以办理退税事宜”等。一旦受害人与犯罪分子联系,往往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被对方以各种借口诈骗到ATM机上实施转账操作,将存款汇入犯罪分子指定的账户。
(九)利用银行卡消费进行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提醒用户,称该用户银行上刚刚在某地(如某某百货、某某大酒店等)刷卡消费多少钱,如有疑问,可致电某某电话咨询,并提供相关的电话号码转接服务。在受害人回电后,犯罪分子假冒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及公安局金融犯罪调查科的名义谎称该银行卡被复制效用,利用受害人的恐慌心理,要求受害人到ATM机上进入英文界面进行操作,进行所谓的升级、加密操作,逐步将受害人引入“转账陷阱”,将其银行卡内的款项汇入犯罪分子指定账户。
(十)冒充黑社会设施实施诈骗。犯罪分子冒充“某黑社会”、“杀手”等名义给手机用户打电话、发短信,以“替人寻仇”、“要打断你的腿”、“要你命”等威胁口气,使受害人感到害怕后,再提出“我看你人不错”、“讲义气”、“拿钱消灾”等借口迫使受害人向其指定的账号汇款。
(十一)虚构绑架、出车祸等严重事件诈骗。犯罪分子谎称受害人亲人遭遇被绑架、出车祸等严重事件,并有一名同伙在旁边假装受害人亲人大声呼救,要求速汇赎金,使受害人因惊慌失措而上当受骗。
(十二)利用汇款信息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受害人的儿女、房东、债主、业务客户的名义发磅信息,如“我的原银行卡丢失,等钱急用,请速汇款到账号某某”等,受害人难以辨别真假而上当。
(十三)利用虚假彩票信息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提供彩票内幕为名,采取骗取会员费的形式进行诈骗。
(十四)利用虚假股票信息进行诈骗。犯罪分子以某证券公司名义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散发虚假个股内幕信息及走势,甚至制作虚假网页,以提供资金炒股分红或代为炒股的名义,骗股民将资金转入其账户。
(十五)QQ聊天冒充好友借款。犯罪分子通过植入木马等黑客手段,盗用他人QQ,事先就有意和QQ使用人进行视频聊天,获取使用人的视频信息,在实施诈骗时播放事先录制的使用人视频,以获取信任。或是分别给使用人的QQ好友发送请求借款信息,进行诈骗。
(十六)虚构重金求子、婚介等诈骗。犯罪分子以张贴小广告、发短信、在小报刊等媒体刊登美女富婆招亲、重金求子、婚姻介绍等虚假信息,以交公证费、面试费、介绍费、买花篮等名义,让受害人向其提供的账户汇款,达到诈骗目的。
(十七)神医迷信诈骗。犯罪分子一般为外地人,与本地人分饰神医、高僧、大仙儿等角色,在早市、楼宇间晨练的人群中物色单身中老年妇女,蒙骗受害人,称其家中有灾、近亲属有难,以各种吓人说法摧垮受害人心理防线,让其拿出钱财“消灾”,或做“法事”,伺机实施诈骗。
(十八)诱骗受害人安装所谓的“犯罪通缉追查系统”、“网上清查系统”、“账户安全保护”等软件,以洗脱“犯罪嫌疑”。受害人一旦按照犯罪分子的指令下载使用,电脑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犯罪分子就可以通过定制的远程操控软件趁机劫持其网银,远程控制电脑进行转账操作,达到诈骗目的。
四、针对大学生的普遍电信诈骗方式
专家提醒,在各类电信诈骗案中,有四种诈骗方式最为常见,应该引起高校学生的高度重视,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一是补助金助学金诈骗。犯罪分子常常冒充民政局、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向学生或者家长发信息、打电话,谎称可以领取补助金、奖学金,需向其提交银行账号,以资金查询到账为由,指令其进行操作,随后将钱转走。针对这类诈骗,大学生应警惕400、170、171开头的陌生电话,凡陌生人要求转账汇款,一律不可信。
二是网购商品退货诈骗。犯罪分子利用新生入学大量网购商品为契机,冒充网店客服人员拨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谎称受害人所拍下的商品缺货,需要退款,要求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实施诈骗。
三是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利用学生急于赚钱、急于就业的心理,通过群发信息,以招聘某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服装费、培训费、保证金为由诈骗。犯罪分子以网络高薪招聘网店客服人员、打字员、代刷流量人员等线上工作人员,以缴纳保证金、押金为由诈骗。
四是犯罪分子利用门户网站制作虚假的网上订票公司网页,发布购机票、火车票等虚假信息,以较低票价引诱受害人上当,随后以“身份信息不全”“账号冻结”为由要求事主再次汇款诈骗。
五、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公安机关破获的无数诈骗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即无论什么样的花言巧语,无论手法如何翻新,最后都要落到一个点上,就是犯罪分子都会让受害人说出自己的银行卡帐号和密码,诈骗钱财。所以,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千万不要轻信那些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千万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信息。如果对相关方面的此类要求存在疑问,要及时打电话给公安机关,或是及时向亲友、记者以及周围可信任的有见识的人询问、了解及核实。
预防电信诈骗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电信、银行、公安系统等的电话都有自己的平台。犯罪分子如果说你的账号涉及洗钱或是账号不安全,要给你转到一个新的安全的账号,且为确保安全可以帮你转到公安局或是某些国家单位的账号,实际上并不可能,因为它们不同的账号是不同的系统与平台,是不可能直接转过去的,所以千万不要轻信而去更换账户。
(二)没有任何单位设置有所谓的安全账号,如果对方提到安全账号,百分之百都是骗人的。只有自己的账号才是安全的,自己设置自己才知道的密码的账号才是安全的。而公检法执法期间,如果要向老百姓了解情况的时候,会当面询问当事人,会制作一些相关的谈话笔录,不会在电话中要求你把银行账号、密码告诉相关人员。
(三)税务部门、财政部门对消费者进行退税的时候,都会通过权威部门公告,如机动车限行要退养路费都会在网络、报纸、电视上做公开宣传,绝对不会打一个电话说要退你的。
(四)如果电话欠费,电信公司就会发欠费追缴单,也不会人工拨打电话。凡是涉及自己账户和密码的事情一定要冷静地多想一想。建议大家平时多读书,多上网,多看电视,多接触一些社会信息,了解一些犯罪分子电信诈骗的骗术,因为在信息社会中,发展很快,信息闭塞就容易上当受骗。而公安机关、媒体都会不时地发布一些防骗技巧,及时总结,及时发布,看电视、上网、看报纸等,多了解相关的公告,也可提高自己的防骗意识。
案例一:电信诈骗分子活动猖獗
据统计,近年来电信诈骗活动持续高发。广东法院系统2017年共审结各类“电诈”案件695件,判处犯罪分子2555人。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326人,重刑率达12.76%。广东法院联合多部门对“电诈”犯罪形成联合打击高压态势,对上下游犯罪实施全链条打击。2017年以来,仅湖北省襄阳市各大高校所属辖区派出所共受理电信诈骗案件44起,被骗金额高达20多万元。个人受骗金额最高达2万元,人均损失达5333元。从诈骗方式看,以网络为载体,通过网上购物退款、网络兼职刷单、网络转账实施诈骗39起(受骗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冒充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通过电话、短信联系,使用ATM机和网络转账实施诈骗5起,在校学生成为网络电信诈骗的主要受害群体。
案例二:徐玉玉案
2016年高考后,山东临沂罗庄区高都街道中坦社区的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绩被南京邮电大学录取。由于家庭困难,她向教育部门申请了助学金。8月19日下午4点30分许,她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声称有一笔2600元助学金要发放给她。在这陌生电话之前,徐玉玉曾接到过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的通知。由于前一天接到的教育部门电话是真的,所以当时她并没有怀疑这则电话的真伪。按照对方要求,徐玉玉将准备交学费的9900元打入了骗子提供的账号……因为这些钱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是很大一笔钱,发现被骗后,徐玉玉万分难过,当晚就和家人去派出所报了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晕厥,不省人事,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没能挽回她18岁的生命。9月27日,徐玉玉电信诈骗案的头号犯罪嫌疑人陈文辉投案自首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挂牌督办的徐玉玉被电信诈骗案,经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检察院审查终结,于2017年4月17日向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提起公诉。 2017年7月19日上午,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陈文辉等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一审公开宣判,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陈文辉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