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院生活 > 书院活动

思源书院举行“家庭与自我”工作坊活动

发布时间:2018-06-05

家庭是影响个人自我认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群体,应该怎样看待自己在自我认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8530号下午思源书院联合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在四楼活动室举办了“家庭与自我”工作坊,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更好的自我认识和人际交往途径。

本期工作坊邀请了三位具有心理学研究背景的老师:王雨函老师,陈丹筠老师以及梁国栋老师。活动一开始,王雨函老师便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教育问题的纪录片—《镜子》的片段。纪录片讲述了一个名为泽清的14岁男孩。他孤僻,不跟外界交流;不上学,只在家里上网下军棋;暴力,冷酷,经常当着爸爸的面用凳子砸妈妈。短短十分钟的视频却是让同学们不禁思考:这个叛逆的少年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原因?而他的家庭又该为他的问题买单吗?观看了短片后,梁国栋老师基于泽清这一“问题”少年与大家共同探讨了几个问题。例如:假设泽清不是14岁,而是24岁,还会出现视频中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大部分观点认为泽清的问题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好转,在他独特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只会越来越糟糕。甚至有同学认为问题过于严重,他活不到24岁。”也有同学指出:“泽清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实属正常,他只不过过于叛逆罢了。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慢慢成长,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逐渐改变自我。”

事实上,人们对“我”的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总有一点是大家所公认的:“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身边的人,事与物的影响。王老师谈到,近年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对待他人的方式,以及整个世界观,都是由原生家庭的环境塑造的。而在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各种观念也会伴随我们的一生。而为了进一步理清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陈丹筠老师则让同学们用三个圈分别代表父、母与“我”,距离表示关系的亲疏,画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许多同学根据自己所画出的家庭关系图,分享了自己的家庭成长感悟。其中不少同学提出:自己的性格与父母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最后,王老师以大家十分熟悉《欢乐颂》第二季樊胜美对于家人态度的变化为例,阐述了“我”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家庭影响,但这种影响并非不可控制,不可改变。

对于如何掌控“我”的主动权,王老师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1,意识到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即使你们再亲密,也不能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思路来进行思考。

2,做真正的自己,并且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3,学会换位思考,要求别人之前应该先了解为什么他会像现在这样。

4,请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己身上。

5,你必须要有充足的积极性和动力,所以,你必须要自问:我真的想改变现状吗?

参加活动的同学还获赠心理学导读读本《“我”是谁:认识自我》(内部版)。该书由王雨函老师编著,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及李嘉诚基金会资助出版。通过本期工作坊,同学们对家庭与自我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祝愿同学们在往后的漫漫人生中,能更有意识地掌握自我的主动权,在“建立自我,追求无我”的道路上越走也远。